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2009-08-25 01:51李国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文言文传统

李国辉

[摘要]以往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现状,致使课堂效率低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古诗文的内在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古诗文的字词、注释及序言、作者和主旨三个方面入手,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避免了单纯记忆的枯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也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文化

在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高三复习备考中,课本的复习往往只侧重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我们很多老师的基本做法仅仅侧重于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往往忽视了文本内容的分析和传统文化的渗透,致使很多同学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课敷衍了事,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古诗文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那么古诗文教学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不断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之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从古诗文字词入手,感受汉字的魅力

文言字词是构成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切入点。我们平时只注重实词、虚词的积累,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我在教学时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改进,在积累字词诗同时,引领学生去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不但形体方方正正,而且内涵丰富,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如,“可以独飨白粲”。“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识记文言词语过程中记忆更加牢固,而且也使学生深刻的感悟到汉字的形体美和意蕴美。再例如,“发”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的基本意思是“把箭射出”,但今天的简化字已经看不出这个字与“把箭射出”有任何关系。于是,我就把“发”的繁体字让同学们从《古汉语字典》中查出来,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的联系。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发”的本义,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和意蕴美,给他们留下无穷的回味。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积累了文言字词,还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积累文言字词的积极性,避免了积累字词时的枯燥无味,大大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古诗文注释、序言入手,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古诗文的注释、引语包含着浓重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不管是什么版本,每篇课文不仅有文学的注解,而且也有插图、引语的提示。我比较重视这一信息资源,并尝试着重新整理。整理后的内容,就成为我讲解课文内容时的重要补充资料了。比如在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时,特别是学习到“乌鸟私情”时,我就有意识的补充我所积累的关于“乌鸦反哺”的故事,并由此让学生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并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感恩父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古诗文序言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情境意景。这方面,我尝试着运用于古诗词的教学。中学语文教材里选入的古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化背景深厚,民族传统美德熠熠生辉。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的序中“曲罢悯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从而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序中“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在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从中我们也能切实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和志趣。

三、从古诗文的作者及主旨入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

比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我给学生印发有关于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的相关材料,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作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消极地回避社会现实,而这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人生境界。这种“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的人生追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学生再来学习《归园田居》时,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古人的朴实的追求。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积极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我们在学习《陈情表》时,不难理解其中的拳拳之情和殷勤之意,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也使他们去学会感恩,悉心感悟传统的“孝道”。在学习《报任安书》时,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正果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真切体会从中折射出的古人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苏武传》时,我们可以渗透爱国、忠贞的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学识修养,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桃花源记》时,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美好生活的写照,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的幸福时光;在学习《观沧海》时,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诗人的博大胸怀,从而让学生学做胸襟豁达之人。

《新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美学渗透,将其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不断完善人格、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并为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不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意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中变化气质,提高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质,重塑当代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

猜你喜欢
古诗文文言文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