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等特点,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动于实践,对培养学生地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于实践是一个首脑并用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在讲常用的计最单位时,我让学生测量课本的长、宽、厚,看谁测量得快、测量得准、单位选得恰当;在教学实际测量时,让学生用测量工具沿着直线测量出指定的两点间的距离等。通过这些动手实践,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操作实践地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将操作的信息准确并有选择的输入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地提高。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各自准备几只长方体纸盒,通过看、摸、数、量等实践活动,充分观察长方体纸盒每个面的形状、每条棱的长短、顶点的个数,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12条棱,8个顶点等。通过操作和观察,不仅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动手实践中学生亲自动手剪剪拼拼,不仅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更有助于空间想象力的提高。例如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不仅搞清了展开图是个长方形而且对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有了清晰的理解,为学生记忆面积公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实际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则往往是比较抽象的。解决这‘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以学生在操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支柱,促其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进行操作:①8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8根小棒,每份4根,可分几份?列式:8÷2=4(份);8÷4=2(份)②9根小棒每份2根,可分几份?9根小棒,每份4根,可分几份?列式:9÷2=4(份)余1根;9÷4=2(份)余1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①②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动手实践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口述操作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然后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说出: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思维及表达出来了。教学中如此长期训练,就能培养提高其严密、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们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事物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地核心和重点。在动手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地创造力。例如教数8的组合时,让学生把8个圆摆成两堆,有几种摆法,多数学生马上摆出了最简单的4与4的组合。此时教师鼓励引导学生移动移动小圆,少数学生通过移一移、拼一拼,又摆出了2与6,3与5,1与7的组合。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很好把握教材的深浅度,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