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输入与输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介绍了模因与语言学习者输出能力的关系。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指出了在模因指导教学中,教师转化角色,注重语言模因输入,鼓励创新性语言模因输出对学习者输出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在情景法教学中优化模因输出,再度强化语言输入,使外语输出自然化。
关键词: 模因论 英语专业教学 语言输出 能力培养
1.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输入性和输出性技能发展不平衡,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实际应用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早已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王守仁(2002)提出:“应试教育造就的考试高手,不乏口不能说,耳不能听者。”“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教学的实际投入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但效果并不明显。”(罗立胜,2003)
针对二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一方面,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把语言学理论与语言教学连接起来,另一方面,这一假说忽略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80年代后期,不少研究者为了补充这一理论,开始研究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些相关理论。Swain(1985)认为输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三个重要作用:(1)注意功能,在用目标语表达过程中,学习者会注意到他们想表达的与能够表达的之间存在差距,即“注意差距”。(2)检查假设功能,二语习得被认为是一个对目标语不断作出假设并对此假设不断修改的过程,而输出正是一种对目标语潜在假设进行检验的手段。(3)元语言功能,指学习者具有的关于语言的知识总和。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输入的过程、吸收(或练习、操练)的过程、输出的过程。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地道的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出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应地,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也达不到语言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可见,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输入和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2.模因与输出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为丰富人类的语言宝库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外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过去的一些丢弃的、被认为不合理或不可取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主张也许要重新作出评价,甚至要恢复和再次提倡。例如,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应大力提倡(何自然,2005)。同时,从模因论里还可以悟出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学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会的语言表达手段又需要通过语言输出,不断复制出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才能有效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能力。由此,语言学习者需要通过背诵、模仿等方法增加语言信息量的输入,经过反复练习,将已储存的模因转化为输出,从而促进输出能力的提高。
3.英语专业教学的特殊性
3.1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当今国内外的机遇和挑战,决定了新世纪高校英语专业应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社会普遍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英语专业合格人才。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坚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及较高的素质。因此,在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作为一个英语专业人才必须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时,相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输出能力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行业的领域都与英语专业相关,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语言输出能力,达到交际成功的目的。
3.2培养语言输出能力
模因引起的输出有助于学习者消化输入并转为吸收,能够刺激学习者从简略理解转向准确表达,使学习者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提取出的模因,进一步促进语言输出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教师及学生对输出的认识来看,大多数持肯定意见,基本认识到输出活动既能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又能提高准确性。而且,多说多写,即说、写、译三项技能被认为是提高输出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赵小沛,2003)。
因此,教师在模因论指导下的语言输出中应做到:第一,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树立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第二,重视教师面授辅导作用的同时要改变教师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向多维的模因渗透角色发展。其具体做法为:(1)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坚持用全英语授课,这可以加大模因听觉信息输入,创造真实的语言情景,优化EFL的课堂环境;(2)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以引导型模因教学为主,鼓励学习者以各种方式输出(如说、写、译),注重“多产性”;(3)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增进新颖模因传播的可能性,鼓励学习者产出自己喜爱的语言模因,如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创新性模仿阐述,因为宿主总是倾向于表达自己认为有趣和重要的模因,从而使学生输出此类模因的兴趣提高,养成开口说的习惯;(4)更为广泛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将模因输出机制引入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如“视听说”,图文并茂地使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模因充分传播复制。通过视听,学习者得到语言模因输入;通过说,学习者实现语言模因输出,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4.结语
笔者认为,模因复制传播理论对优化外语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模因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注重创新性模仿背诵,通过背诵强化记忆,进而强化语言输入,可以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邹春玲,2006)。同时,针对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强化学习语境,用情境法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通过营造一些探索问题的情境——模因可广泛传播的语境,引发学生积极探讨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如,英语辩论、戏剧表演、拍摄校园英语电视短片、新闻发布会、法庭辩论等,使学生在一些行为规范式模因的基础上,经过自主创新,自然地实现特定情境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这样的语言输出,学习者才能逐步达到与目的语使用者同等的表达能力,使外语输出自然化。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76.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S.Gass & C.Madden(eds.).Input in SLA[C].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85.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罗立胜等.试论大学英语阶段的实用性教学[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83-86.
[5]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3):89-91.
[6]邹春玲.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与模因论的关系[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6,3,(1):25-27.
[7]赵小沛.Swain的输出假设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