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虽已远去,启蒙仍需努力

2009-07-30 07:37章立凡
民主与科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读经经学新文化运动

章立凡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各种纪念和解读都会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五四”的反传统、反封建精神,海内外都出现了一些新质疑,大体可归纳为三类:

一类意见是学理上的,例如林毓生、余英时对“五四”有一些新的说法。另一类意见是“中国特色”的,例如一位倡导“国学”的大学校长认为,“我们国家的整个教育制度全是西化的”;“经学就相当于国学。遗憾的是,蔡元培当部长,把经学搞掉了。其实蔡元培也不都是对的嘛,不要把蔡元培说得那么神圣”。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期间废止读经反对尊孔,出任北大校长后提倡“兼容并包”并引入了西方的大学管理制度,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我国60年来的教育制度,更多的不是“西化”而是“苏化”,如果为了反对“五四”前后教育的“西化”而重倡“尊孔读经”,难免有继续愚民之嫌。第三类意见出于信仰危机甚至逆反心态,导致对“五四”历史及其思想遗产的鄙弃。从“反传统”的意义而言,这类意见反倒像继承了“五四”精神中的批判性,但批判的却不是封建传统而是“革命传统”。

“新文化运动”经常与“五四运动”混为一谈,或以后者代替前者,或合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发生背景和思想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及其带来的思想解放,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发生,五四运动发展并丰富了新文化运动。对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运动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一种是思想文化上的,另一种是政治性的。就思想文化而言,新文化运动是清末中西文化对撞下思想启蒙潮流的继续。从政治解读而言,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五四”以后出现了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以陈独秀为代表)积极投身政治,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而首先提出“新文化运动”概念的是孙中山,他在1920年提出,“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并对此作了政治解读。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文化理念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但后来的解读却更多地是政治化的。

孙隆基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港版)中借用人类学的概念,提出西方文化是“杀父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杀子的文化”。虽是极而言之,却道破了中国封建文化扼杀民族创造力的特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长期教化与压抑,培育了中国人平时顺民、乱时暴民的“国民性”,并随着封建社会的“历史周期律”而引发社会危机。“五四”的反传统精神,即是对五千年封建“杀子文化”的反抗。自“五四”以来,中国一直在这两种文化的身影下徘徊。中国何时才能走出两种文化循环的极端文化怪圈,创造一种“兼容并包”的新文化?仍是一道待解之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有成,但贫富差距悬殊,文化失去创造力。面对普遍的信仰危机,一些人又搬回被“革命”打倒的文化偶像孔子充当陪祭,“老调子”至今唱个没完。蔡元培民国元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之初,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再度下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他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故各级学校不应祭孔。针对守旧派尊孔及“以孔教为国教”等主张,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创议。在民智未开、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当时,皆是保护少年儿童免受毒害的必要之举,但未见其有禁止大学讲授经学的政令。他后来执掌北大,也是兼容新旧之学,提倡学术自由。“经学”与“读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指责“蔡元培当部长,把经学搞掉了”,不知有何依据?中国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不可一概而论。洋人讲“中国学”或“汉学”皆有科学定义,国人笼统以“国学”自诩,甚至将“经学”与“国学”混为一谈,皆有偷换概念之嫌。文化学是一个大概念,其实无分中西。胡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巨子,都是学贯中西、受过全套传统教育而又从封建营垒中杀出的人物。就新文化运动形成的学术风气而论,胡适整理国故,得益于西方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蔡元培办北大力倡“兼容并包”,才有了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一代学术大师。顾准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没有产生出科学与民主”,“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是发展科学与民主所十分必须的”。孔子作为中国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在人类文化史上自有其地位。“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将儒教定于一尊、实行文化专制的反动,纵有矫枉过正之处,其进步意义同样不容抹杀。“五四”后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真反思与批判继承。

“五四”的旗帜是“科学与民主”,二者岂有偏废之理?有科学而无民主,则科学无以昌明;有民主而无科学,则民主徒托空言。中国在“五四”后出现了一批学术大师,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生,也在海外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是非常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90年后环顾神州,“五四”已远,新启蒙仍须努力。

猜你喜欢
读经经学新文化运动
评《明初经学思想研究》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读经教育:时代背景下的个体选择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经学与当代中国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