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英春
一堂课到了课的结尾,经历了几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其中有主有次,学生一时还难以形成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系统、完整认识。而且,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有的甚至连坐也坐不稳了。这时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保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并引导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回昧和思考,理清知识的实质、解题的关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突出最本质的知识,加强当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结尾。
实践证明。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节课即使引入、讲解、练习等组织得相当出色,但结尾平淡,草率收场,也是“为山刀仞。功亏一箦”,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我们在备课中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活动的安排(一般3分钟左右),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小结
这是由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教学内容、点明中心、突出重点、导出结论的结尾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全堂课的教学内容获得清晰、明确的印象,牢记不忘。例如: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课尾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概括:①这三种情况(指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或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或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三种情况)的简便算法,都是先怎样算?②乘完以后呢?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几个O?能把以上三种情况用一句话说出来吗?③由于三种情况计算方法可以合成一句话,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那么,合在一起怎样说呢?(如果有的学生讲的不完整。可让其他学生补充)打开课本,齐读一遍书上的结论,然后再想一想“因数末尾有0”是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能不能改写成“都有O”?为什么?通过这样结尾就能把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与课上学习的知识统一起来了。使学生在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得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激趣
这是采用儿歌、游戏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结尾方法,例如教学“互质数”,讲到结尾时教师说:我们大家来做个游戏好吗?接着指名请学号是8(也可是其他的)同学起立,并把他的学号数告诉全班同学。教师又说:“请学号数与8互质的同学起立”,这句话一说出,就引起了垒班同学的兴趣和思考,大家都在想自己的学号是否与8互质。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到本堂课教学效果的大量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同时使学生在欢乐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三、设问
这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引起学生对所学有关知识的联想和思考的结尾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便于学生记忆。例如数学“比例的意义”,结尾时教师先出示:罢:2/3,接着提问:①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上式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怎样读?②我们在前面学习比的时候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义?③如果把等号后面看做一个分数时,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这样结尾,便学生明确知识间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同一种形式由于表示内容不同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学生运用知识解题时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四、延伸
这是根据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基本知识做适当延伸的结尾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好铺垫。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结尾时教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用剪刀剪成一个最大的圆,问:“怎样求它的面积?”然后再拿出一张圆纸片。把它对折后问学生:“会不会求它的面积?”再对折后问:“现在呢?”再对折后问:“还会吗?”运用这种方式结尾。学生感到兴奋、欢乐、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为后面学习扇形面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尾方式,如评议、练习、探究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教师同样只能起组织、诱导的作用,一定要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主角”。否则会失去“锦上器花”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