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假日旅游的系统思考

2009-07-30 09:50肖元真张轶轲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对策措施存在问题

肖元真 包 蕾 张轶轲

摘 要:黄金周假期在推动我国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政策、管理体制等配套措施尚欠完善和成熟,因此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整体推进和长远发展,困扰假日经济取得更大内涵式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为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我国旅游市场的信息构建;完善旅游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加强宏观管理;倡导绿色旅游;加强旅游队伍的培养以及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等。

关键词:假日旅游;存在问题;调整趋势;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4-0071-0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国内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持续、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提前实现了由亚洲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资源、结构、体制、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我国政府为确保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进行的休假制度改革,更使得休闲和旅游的生活方式快步迈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了解社会、享受自然、调节情趣等的有效方式。根据我国国情推出的黄金周假期,在为满足人民群众休假需要、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刺激拉动市场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假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政策、管理体制等配套措施目前尚欠完善和成熟,因此制约我国旅游事业整体推进和长远发展、困扰假日经济取得更大内涵式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分析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以期使假日旅游经济和谐发展。

一、假日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举世瞩目

随着新世纪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经济的崛起,全球旅游发展的聚焦点和闪光点转向了东方,世界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主要体现在以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为主体的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而东亚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和领头羊无疑是中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和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召开,使得世界旅游业界日益关注的“中国现象”成为近年来旅游行业的重要话题。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和基本国情适时对黄金周进行调整,在促进我国大力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同时,更快速和更全面地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融入全球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从而达到又好又快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持续发展[1](p.120)。

(二)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旅游业作为世界公认的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旅游业并不直接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各类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和旅游资源的分享,使得各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中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将旅游客源地的社会财富转移到接待地。就国内旅游而言,它可将其他省市的社会财富流入本省市,就国际旅游而言,则可将他国的社会财富流入本国,它带来的不仅是巨额的货币和文化、商品的交流,更会推动一个地区(省市)和国家社会与经济的综合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的振兴和发展又必然大力促进交通、酒店、餐饮、百货等诸多行业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三)旅游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产品结构

旅游经济的发展不但促进和拉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改变了社会产品结构。我国各地的景观、风情、民俗、气候的差异为国民的旅游休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追求使得冰雪、海洋、阳光、森林和空气都能够成为适宜旅游休闲的产品。从北国的冰雪世界到南方的阳光沙滩,从京城的古都神韵到上海的异国风景,从北方的民俗小吃到江南的水乡风情,都成为人们黄金周假期旅游的优选或必备去处。据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入境游客达到4095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从我国旅游业整体运营情况看,国内旅游已占到旅游总量的92%,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74%。可以看出,由黄金周假日推动的国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对黄金周的适度调整和优化假日旅游对策措施的出台,将会使我国政府倡导的国民休闲文化旅游计划落到实处和深入人心。

二、黄金周带来的主要问题与假日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居于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走势。实践表明,旅游业是投入少、环保好、效益佳、创汇多、增加就业和能够带动诸多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朝阳产业。我国虽然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但因旅游业开发滞后、缺乏投资、设施不足和缺乏服务标准,兼之长期以来该行业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所以我国旅游业尽管在国家推出黄金周休假制度后有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国外旅游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成为时尚的黄金周假日旅游虽然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政策、管理、设施、服务、安全、质量等方面的配套不足和环境不佳,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旅游事业整体推进和长远发展。这些问题和困难有些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更多的则直接来源于旅游行业的内部。因此,为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我们应在搞好科学统筹旅游规划的同时,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宏观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在扩大旅游宣传的同时加快发展旅游商品,重视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旅游安全,强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p.115)。

(一)黄金周发展的基本状况

1.黄金周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周是指以特定假日时间、范围及其分布为基本内容的休假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休闲特征明显的复杂社会系统,其中的休闲特征主要通过旅游活动表现出来。作为我国休假制度的特殊安排,黄金周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积极影响,牵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十年来,黄金周从无到有,从分散的自行放假到统一国家规定,从春节、劳动节(2007年改为“小黄金周”)、国庆节三个黄金周到现有多个传统文化节日所形成的“小黄金周”和重大节日的“大黄金周”共享的兴旺发达的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使黄金周在科学规划和理性实践中经历了认识、兴起、蓬勃、成熟至理性的成长发展阶段。

2.黄金周假日旅游在发展中寻求变革。我国首个真正意义的黄金周是2000年的劳动节,这是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后的第一个黄金周长假。在第一个黄金周假日期间出现各景区景点处处游客爆满的情况。由于各方面估计不足和缺乏预案,造成了管理和服务、安全和质量的高度紧张局面。从2001年开始,为了迎接黄金周假日旅游高潮的到来,各省市和各景区景点都提前在各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使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人潮得以相对有序的疏导和管理。尽管如此,仍暴露出诸多旅游企业和相关旅游设施供不应求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相对而言,小黄金周三天的节假日对于消费者和从业者,更利于使计划和管理、资源和时间的安排与利用更加合理有序。因此,我国政府在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基础上于2007年调整了原有的黄金周休假制度。《我国2008年旅游行业报告》显示,面对只有三天的小黄金周,更多游客选择了省市内旅游。据统计,旅游者中有80%选择省市内游,只有20%选择跨省市旅游,出游时间以1~2天居多。与此同时,国内居民对黄金周期间出游旅行逐步趋于理性化,不集中在高峰时段出游,不选择人山人海的旅游景点出游,旅游消费也相对合理和理性,这将会使黄金周假日旅游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修养身心的补充和升华[3](p.55)。

(二)黄金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黄金周期间出现井喷式的旅游现象。黄金周休假制度的推出,使得假日旅游迅速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成人们假日出游的欲望。在相同时间内、在国内有限的旅游资源的情况下,游客流量严重超出了景区景点设施设计和接待能力,为及时解决应急的住宿问题,许多旅游地的医院病房、机关办公室、大楼会议室、学校大礼堂、未售商品房,以及私人出租房等都住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压力太大”和“开口太小”而形成的“井喷”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人流多、分散不开和景点数量不够,而且也带来旅游景区景点因不堪重负遭受破坏和自然资源被恶意损毁,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因此,黄金周假日旅游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多时段、多景观、多热点和多元化发展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黄金周期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人数骤增,超出了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的承接能力和管理容量,导致各方接待形式流于表面和标准名不符实,服务质量严重下降,这极大地影响了旅游和相关服务业的声誉以及旅游所在地的社会形象。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供不应求,使许多旅游景区接待服务忙于应付,原有的旅游合同不能履行,从而使黄金周假日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临时招聘和匆匆上岗的地陪导游敷衍了事和不负责任的现象经常发生,使游客怨声载道。统计显示,黄金周旅游者的服务满意率普遍下降,对旅游消费的维权投诉成倍增加。

3.黄金周期间景区景点涨价成风。黄金周假期出游,往往因为人流涌动和旅游资源缺乏,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门票价格和通往各旅游景区的各类交通工具的价格暴涨,这极易使黄金周假期的休闲旅游者原本良好的休闲心情遭到破坏和打击。有些景区景点的违法经营,如擅自提价和变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和强买强卖、虚高定价和虚假折扣等问题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和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能使经营者受益于一时,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深远和长久的,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信誉度和满意度[4](p.29)。

4.黄金周期间环境资源破坏严重。黄金周假日期间,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猛增对旅游资源本身就已经施加了巨大压力。作为旅游资源来说,游客数量的剧增使空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多,而二氧化碳对于名胜古迹具有腐蚀性。与此同时,作为旅游风景与名胜古迹的环境而言,游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如乱扔杂物、随意刻划、攀爬、触摸、拍照都会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名胜古迹的保护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

5.黄金周期间交通和安全问题突出。由于黄金周人们出游往往选择那些距原居住地相对较远的景区景点作为目的地,因而大多选择火车、飞机等长途交通工具,加之部分人群借黄金周假日回家探亲访友,就使得黄金周的重点旅游省市和景区的火车、飞机票一票难求。而相应地连接城市内景区景点的诸如公交车和旅游班车车次的增多,使人满为患的旅游景区景点更加交通拥堵。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旅游服务质量的直线下降也使得旅游者和服务人员的矛盾纠纷增多,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6.黄金周实施后旅游项目出现非理性开发。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和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和大打“旅游牌”的信心和决心,各省市(自治区)的旅游规划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高度重视。但是,在这些旅游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经济的过度热情,往往干扰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强调旅游经济一元化的发展倾向,忽视旅游地的资源评价,致使一些旅游景区景点缺乏正确定位和鲜明形象,缺失了浓郁的地方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忽视旅游市场结构分析和缺乏经济可行性论证,致使一些地区旅游规划项目贪多、贪大、贪全,造成旅游项目雷同、重复建设。这不仅造成旅游景区景点接待设施的结构性失衡,也造成土地、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严重浪费,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破坏。

三、发展假日旅游经济的对策

“黄金周是否有必要存在”和“能不能让全国各行业职工都能享受带薪休假”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争论多时。根据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黄金周还有存在的必要。

首先,旅游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黄金周假期的实行和国民休闲旅游的实现,其意义在于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很好地提升了国民的生活品质。在当前的情况下,大多数职工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享受带薪休闲度假的权利,而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实施,恰恰能够使广大职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

其次,要实施带薪休假必须法律先行。在国情允许的情况下,若要推出广大职工可以享受的带薪休假,必须先推出一部具备可操作性的专项法律来保障职工带薪休假的权利。此外,还必须有有效的政策设计能让每个职工到期能够强制性休假。毕竟,只有每个职工都意识到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并且有制度保障这个权利的时候,职工带薪休假的权利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真正推出并能够真正实施以前的这一段时间里,黄金周假期将是国民休闲计划实施的主要动力和载体。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就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可操作和可持续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我国旅游市场的信息网络

上述已经提到,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中很多旅游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同的旅游目的地,造成了游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聚。人流之所以集中,信息不畅应为主要原因。当前,信息网络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一大瓶颈。阻碍旅游信息传递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市场中多数从事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企业都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网络或具有相当的集团规模,都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单兵作战,在此情况下分享信息就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要求。二是,旅游市场缺乏代表公共利益的实体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即使旅游企业愿意分享信息,也没有一个高效运作的机构在信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时,快速加以处理。要实现现代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我国旅游信息网络,它是保护和发展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的必要载体。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必须有大量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为此,尽快建立全国性的旅游信息网络,利用互联网和电视台的高科技优势,把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和游客的旅游意向、组团情况、景点信息、接待能力等信息及时输入互联网,加以正确统计后定期予以公布。同时,根据这些旅游市场信息,建立游客流量的测报制度,特别是在黄金周前运用各种媒体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景区和热门景点的预测、统计和预警工作,以确保黄金周假日旅游者合理安排出游计划、旅游企业科学地安排接待任务,避免由于人流和车流的过度集中导致黄金周假日旅游质量的下降和不达标,并最大限度地防止游客利益受损现象的发生,使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迈上新的水平。

(二)完善旅游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加强宏观管理

全面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服务业和经营国内外旅游业务的项目,因受国家高度和过度保护及缺少投入的影响,使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企业和相关现代服务业缺少各种必须的旅游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旅游服务专业人员,尤其是黄金周旅游服务求大于供的时候,导游知识面窄和自身素质差也是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全面提高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经济的相关配套服务质量,应在我国旅游全行业和整个现代服务业加强管理,加强行政立法和严肃各项纪律,全面提高旅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人员的素质。特别对重点景区景点和国有旅游企业,更要率先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彻底分开,尽快将旅游企业推向市场,取消各种行业内和地方性的保护措施,使我国的旅游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营者。特别提出的是,各旅游企业都要尽快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会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我国旅游企业和整个行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4](p.29)。

(三)在提倡绿色旅游的同时强化对环境资源的保护

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餐饮场所、景区管理者、景点服务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种场合和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的,更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进步的综合体现。它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产品的同时,以对社会和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绿色旅游中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政府决策部门要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景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行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和途径。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加快对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全面强化对我国环境资源的保护奠定基础。

(四)加强旅游队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我国对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和吸收民间资金方面,有的项目开放,有的项目不开放,导致服务设施陈旧和不配套。由于旅游设施更新速度较于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落后,更使得旅游服务内容难以到位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黄金周假日旅游服务质量不达标是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通病。服务质量的下降和服务水平的低下,究其原因,除了服务设施落后和市场需求量大外,各地旅游行业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缺乏严格要求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是借助我国政府推出国民休闲计划和加大旅游项目投入的良好时机,倾力培养一批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组织起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假日旅游市场和旅游行业注入更为新鲜的血液。只有旅游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确保服务质量上水平。

(五)加快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经营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不断开发和发展,我国的旅游商品开发已形成了包括商业、轻工和旅游三大供销体系的20大类超过6万个花色品种的旅游商品体系,一批特大型城市和旅游重点城市已建立了全国性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和专业网点近5000个,在旅游经济比重和旅游外汇创收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虽然有着发达的小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旅游商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水平总体仍处于品种陈旧、花色单一、质量不高的初级阶段,难以打入国际市场。我国市场上的部分高档旅游商品,如照相器材、化妆品、服装、香烟、食品和酒类等,有很大一部分仍依靠国外进口。为此,我国旅游行业应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在吸收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旅游商品开发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尽快培养出一支特别能创新和特别能攻关的技术队伍,做大、做强我国的旅游商品产业和业务。

参考文献:

[1]孙宗虎.旅游管理流程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都大明.中国旅游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薛群慧.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林松爱,等.旅行社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岳 林]

猜你喜欢
对策措施存在问题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