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权
摘 要: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对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的摆脱;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的进一步创新需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着力点继续解放思想。
关键词: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解放思想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09)04-0010-04
加强党的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得益于对传统观念和体制束缚的摆脱;新的发展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需要在新的层面上继续解放思想,科学总结并遵循执政规律。
一、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发展得益于解放思想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创新意味着突破陈规。从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党的自身建设必须进行改革”,再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十七大对党的建设更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要改革、创新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循序推进。
思想解放是改革的先导。三十年来,我们党不断突破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党历来重视指导思想建设。党的七大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党执政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注重根据实践的发展来完善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将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又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在修订的党章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并将新时期以来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归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仅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保障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步伐,巩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地位。
(二)党的历史定位更加准确。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我们党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面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通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转变,是带有根本性的转变。
(三)对党执政的环境有了更加准确的分析。党明确提出,我们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四)党员成份趋向多样。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及整个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行业和阶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事实证明,吸收工人阶级以外的、信仰共产主义的其他阶级和阶层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并没有削弱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纯洁性,而且这些新的社会成份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促使党在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
(五)党代表的利益日益广泛。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的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在当前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的重任。
(六)党的建设目标界定更加明确。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七)对执政理论和规律的研究日益科学化、规范化。执政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规律。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执政理论研究的命题;提出创新党的执政方式的途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八)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阶段性任务日益完善。党的建设与党的任务紧密相联。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针对党内要解决的问题,做过多次概括。简言之,主要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世纪之交,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和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九)党际交往日益开放。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民族、政党间交往的扩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作为一个处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资本主义日趋规范、成熟的政党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冲击力度是巨大的。所以,在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一方面,我们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同时,在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二、党的建设的改革和创新依赖于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要求党的建设领域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一个动态、没有止境的过程。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执政的难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各国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日益打破国界的限制,也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剧政党执政的难度。如何更加重视执政能力建设和理论创新、增强社会治理功能,是摆在所有执政党面前的突出问题。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国家安全面临着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威胁,非政府组织影响的日益渗透,以及政党的国际交往等因素都加剧了社会主义政党的执政风险。
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为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继续深化改革带来风险也日益加大: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利益多元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东西部差距、就业问题等,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乱和冲突。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是党面对全新的时代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长期执政条件下,如何切实解决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封建主义特权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提高党组织依法治国和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党的制度建设如何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各方面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使党具有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和能力;如何坚持“两个务必”,警钟长鸣,从制度上根治腐败,增强党的威信,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
要应对和解决这些过去党的建设领域没有遇到的新课题、新考验,就不能只囿于传统的党的建设的框架和思维,要摒弃那些过时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进一步将思想从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和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中解放出来,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开阔的视野观察、思考问题,以开放的胸怀接受新事物,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党的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第一,执政理论研究的深化。执政需要有执政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须具有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科学执政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执政实践,但对科学的执政理论的总结、探索仍需加强。自2004年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执政理论命题后,执政理论问题的研究开始被理论界所关注。但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执政理论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和权威性的论证。在执政实践基础上概括出中国特色共产党执政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借鉴传统的社会主义及西方国家政党的执政经验,寻找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共性,仍需我们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
第二,党内民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机制是党员权利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及广大党员的期望相比,仍存在着差距。随着党员民主意识的增强,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日益强烈,迫切要求在发展党内民主上有新进展。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机制的支撑仍不完善;党员主体直接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内公开批评制度的建立、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有新的思想解放。
第三,党员主体意识的增强。党内生活尤其是党员思想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仍然顽固,党员主体意识缺乏。家长制作风、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任人唯亲的不良倾向、个人迷信的消极影响等,从本质上讲,都根源于党员意识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强化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必须立足于肃清封建意识,在提高党员素质的基础上,倡导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更加突出执政意识和民主意识。尤其需要从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党的领导主体、组织主体向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转变,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
第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随着党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自主性、差异性、多变性越来越强,各种利益诱惑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对利益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进一步从不适应新形势的旧体制束缚中走出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越来越重要、突出。党的十七提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及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尤其是改进候选人的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等,都需要在总结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行之有效地逐渐推进。
第五,关注民生,密切党群关系。信息化、民主化的日益推进,以及近年来其他政党创新、改善党群关系的机制、方法对我党如何在巩固权威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是一个严峻考验。民主与法治是当今政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机制,党组织的活动首先应该受到法律的规约,依赖法律手段规约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边界,以保证政党代表群众利益而不是侵犯群众的利益。同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协调矛盾、整合各方利益,在改善民主、顺应民意、凝聚民心、服务民众上不断有新的作为。
第六,破除既得利益,深化腐败治理。防治腐败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既得利益的困扰是使党内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顽固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在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党内监督、舆论监督、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等问题上步履维艰的深层根源之一就是既得利益问题。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课题及党内外群众的强烈呼吁,迫切要求党在发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权力、崇尚法治等方面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权力制衡、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扩大直接选举范围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以破除既得利益和“潜规则”,遏制党内权力的腐败。一些难以出台的制度,如强化舆论监督的制度、公开批评制度、弹劾制度、权力制衡的制度、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制度、官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都亟待提上执政党的议事日程。
第七,尊重基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随着党建领域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两层皮”的矛盾日益凸显。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以及不切合实际的所谓“理论创新”,挫伤了不少党员干部在党建领域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党建理论创新成果行之有效的重要前提,就是允许在党建理论上有不同观点、意见的讨论和争鸣,在实践中鼓励并充分尊重基层党员、组织的首创精神,支持他们在党建理论和具体模式上进行某些打破常规的探索和创造。真正做到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不能一见到不合常规的事,就匆忙地做结论,一概否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改革创新党的建设是为了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活力,而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和优良传统。由于解放思想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长期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曾经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会逐渐成为人们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阻碍和制约,成为需要继续解放的思想。但是,如果因为要改革创新,就随意否定现有的制度和规范,同样会在实践中带来严重的后果。
[责任编辑:岳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