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2009-07-24 08:51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职业教育调整

邵 荣

摘要:职业教育的改革使得文化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调整,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传授生活化的知识以及对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加强对幼师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文化课教师的新的任务和责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化学教学 调整 改革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已经波及到了我们招收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大专的办学单位。鉴于目前的生源情况,为实现幼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幼师教育的特色,适应社会需求,我们学院决定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大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的训练,适当减少部分文化课的课时。为此,作为一名担任文化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化学课堂教学也要作出积极的调整,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过去的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明显比较薄弱等问题。”随着生源情况的不断变化,我们一贯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已是必然。

《意见》的第五条“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中还指出:“要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幼师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则是为其将来能较好地开展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活动做准备。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对现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探索和实践,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数内,通过学习能够在知识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长。 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知识传授生活化

课程内容的选择,最首要的是要确定学生的能力、需要和兴趣。以往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将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物质结构等内容一一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但是,这种延续下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于今天在校的学生来说,一是感觉学习困难,二是感觉所学知识无用,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需要以及兴趣所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远远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则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就会感觉难度太大,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就会有挫折感,就会放弃学习。

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业情况和未来职业需要,我们选择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用途以及部分化合物的制法作为教学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直接以问题或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和掌握我们身边的化学知识,能够更快地学以致用。例如,讲授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的课题是“铝制品为什么比铁制品耐腐蚀?铝制品为什么又会从我们的厨房退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会很急切地想了解到底是为什么?再如,讲授氯气的性质时,我们的课题是“自来水常用消毒方法是什么?”“家里养金鱼的水为什么要先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因为有些同学家里曾经或正在养金鱼,这样的教学内容自然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诸如“为什么说雷雨肥庄稼?”“二氧化硫的功过评说”“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都是学生认为“非常有用”的知识。在讲授蛋白质的性质“变性”和油脂的性质“皂化反应”时,我们分别开设了“制取豆腐”和“制取肥皂”两个学生实验,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种生活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知识和化学现象越来越感兴趣,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学生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二、观察训练常态化

科学教育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之一。幼儿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者,是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教授对象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对其未来执教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观察是教师指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与现象的基本方式方法,也是推动儿童学习科学、探索科学过程中最重要、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作为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观察的步骤和要领,还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演示实验是我们的“家常便饭”。 过去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力相对集中在反应结果上。如今在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特点,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每次用到一些实验仪器,做一些演示实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做“现场解说”,边观察边叙述。例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一名学生站在讲台旁为其他同学现场解说到:“老师在用小刀切金属钠,好像不太费劲,我看到了钠的真实面目——银白色,老师把一小块放到盛水的烧杯里,马上发生了剧烈反应,变成小球了,哦!特别亮,它在水面上来回跑,呀!消失了,水变成红色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观察中的问题,以上学生的描述就忽略了“听”到的现象——反应时发出的声音没有描述出来。观察不止是看,还有听、摸、闻,甚至尝,总之要充分调动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够对所观察事物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根据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的过程以及不同材料的演示,让学生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里到外,或看、或闻、或摸、或尝,总之是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对观察的事物做到全面的认识,从而也获得了观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实验设计熟练化

我们在此所说的实验设计是指幼儿科学小实验的设计。幼儿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就是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通过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能帮助学前儿童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小实验或科学活动所需材料需要幼儿教师提前准备,实验步骤要提前设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够针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做到活动过程设计的熟练化。因此,化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模拟儿童开展科学探究的训练。例如,结束了对糖类物质的学习之后,我们拿出了一瓶蔗糖,由于知道学生自己都有水杯、饭勺等随身物品,所以没有准备更多的实验用品,只是特意准备了一个酒精灯和一只试管。学生对蔗糖的探究活动开始后五分钟,有同学提出:我妈说做红烧肉时先把蔗糖炒变色了再放肉,我想试试蔗糖加热后是否会变色。那好,就把酒精灯和试管借给他用。全班探究结束后开始汇报,蔗糖的颜色、状态、形态、味道、手触摸的感觉、手接触后的感觉、放到冷水里的情形、放到热水里的情形、水放多了的情况、水放少了的情况、品尝浓糖水的感觉、手接触浓糖水的感觉、蔗糖加热后的颜色变化、状态变化等等,先后通过三个学生的汇报才比较全面地完成了对蔗糖的基本认识和描述。通过讨论,学生还集体列出了学前儿童开展这项探究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及注意事项,并统一认识到加热蔗糖的实验应该由教师来演示,因为涉及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有了大致了解,即实验步骤简单、活动材料易得、人人都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以及活动过程的安全性。化学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做科学活动设计训练,例如:碘遇淀粉变蓝、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等。通过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新时代教师要走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李维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职业教育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