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标 莫 娟
【摘 要】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本文论述了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将其渗透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意义和有效途径,以增强该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关键词】苏区精神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渗透
一、苏区精神的内涵
1.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免会有人在危难之时对理想信念发生悲观、动摇,甚至叛变、逃跑行为。毛泽东同志经过调查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论断。他满怀信心地说:“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这个‘星星之火中‘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正确的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从此,中央苏区人民点燃了胜利希望之火,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中央苏区的主体能够坚持存在近6年时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后在这块土地上还能坚持3年游击战争,都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因而,这一条不仅是中央苏区历史逻辑的自然要求,而且顺理成章地成为苏区精神的首要内涵。
2.求真务实
中央苏区革命斗争的有效开展和顺利进行,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功范例。为了抓好苏区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克服“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区革命实际结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在当时掀起了社会调查热潮,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我们党在苏区斗争时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是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
3.艰苦奋斗
在中央苏区斗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落后和国民党残酷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物质生活极其艰苦,中央苏区军民面临着缺衣缺粮缺药等困难。但是中央苏区军民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在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的同时,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正是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风斗的精神,中央苏区军民战胜了各种困难和艰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苏区的优良作风,也使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国家繁荣发展的支柱。
4.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是苏区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宗旨所在。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处处为群众着想,关心群众生活。毛泽东在瑞金谆谆教导苏区干部:“我们要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不仅如此,时任中央政府主席的他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毛泽东住在叶坪时就经常帮助驻地附近的农民车水抗旱,亲自组织叶坪村的农民修水利;为解决沙洲坝人民饮水问题,他亲自指导和帮助沙洲坝人民打了一口井,这就是著名的“红井”,清澈的井水至今还滋润着沙洲坝的人民。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努力为最广大的群众谋利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些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活生生的体现。
二、苏区精神在“科社”课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编撰的“科社”课教学要点指出,一个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素养、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的硕士研究生,是不能发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应有作用,更不能成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能否巩固和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苏区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硕士研究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爱国情怀、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苏区精神在“科社”课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科社”课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建立的必然性,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坚信“将来的世界必将是赤旗的世界”,从而树立和确立坚定的信仰、信心。硕士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和时代的先锋,他们是否具有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关系着我国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关系是否正确实现自我价值。当前,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也使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结合苏区精神的教育,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有利于帮助硕士研究生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并用以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思潮以及指导科学研究。
2.苏区精神在“科社”课中的渗透,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在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科社”课作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其教学任务就是帮助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苏联模式”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面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实际,我们的教学要具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苏区精神的深刻内涵就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当前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中渗透苏区精神,有利于研究生从自己实际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思想、学习和工作中努力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强化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在如今诚信意识淡薄的社会环境中,弘扬实事求是的苏区精神,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的诚信意识、诚信人格的养成。
3.苏区精神在“科社”课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通过“科社”课教学,使硕士研究生能够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实践中敢于创新、勇于奋斗。苏区精神作为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来源于实践同样指导实践。在中央苏区,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并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艰苦奋斗作为苏区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需要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更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代,它对硕士研究生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定意志、知难而进的优良革命传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防止奢侈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给我们国家所带来的挑战和新时期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时,苏区精神更是激发了硕士研究生勇于应对困难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因此,我们在“科社”课教学中渗透苏区精神,不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还加强了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他们不畏困难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勇敢开拓者。
三、苏区精神在“科社”课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科社”课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综合课程,也是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彰显课程特色,我校在营造良性互动的教学环境上狠下功夫,既创造“小环境”(高校课堂),也需要有“大环境”(社会环境)。我校充分利用中央苏区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苏区精神“植入”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我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为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强化课程功能,使苏区精神渗透到教学目标之中
在“科社”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切实解决好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心的。苏区精神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发展变化了的革命形势与任务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同时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各个历史时期具体问题,围绕各个时期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培育而成的。将苏区精神的丰富内涵渗透于“科社”课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对苏区精神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成果形成过程的分析与探讨,可以帮助硕士研究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引导硕士研究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来分析思考错综复杂的政治现象和社会经济等问题,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来。由此可见,苏区精神与“科社”课教学目标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的渗透不但能达到强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还使得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2.创新教学内容,将苏区精神融入到“科社”课教学之中
“科社”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苏区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精神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苏区精神产生的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政权思想在实践中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的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不仅指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方向,也为毛泽东思想最终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另一方面,苏区精神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实践化,建立局部政权并局部执政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区精神所体现的创新特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很强的渗透作用。因此,将苏区精神通过教学内容融合到“科社”课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拓宽了教学视野,创新了教学内容。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苏区精神的社会践行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自社会实践,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央苏区是革命老区,为“科社”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宽了空间。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教育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我们特别重视和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检式教育活动,寄教于乐,寄教于实践,促进硕士研究生通过自觉参与来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我们还精心组织苏区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学习、考察活动;充分发挥苏区的各类博物馆、纪念塔、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瞻仰活动,对硕士研究生来说,不但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学科界限,与其所学专业知识交融,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教学实践证明,把理论知识传授与苏区精神的践行相统一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
参考文献:
[1]黄宏,洪保秀.苏区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20.
[2]刘孚威.苏区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10):424-425.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 51.
[4]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年江西省高校教学研究课题“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