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玲
器乐专业的演奏技术是演奏器乐作品的基础,也是表现其思想内涵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三弦专业的教师,应该
通过科学而严谨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演奏技法,并具备深刻揭示乐曲内涵和把握音乐风格的能力。
一、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一对一”传统的授课模式,作为三弦专业的教师,应采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在天赋、才能、性格以及生理机能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制订具体的授课计划,把握他们的学习进度,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对于低年级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除了要强调手和手臂等肢体的演奏技术外,更要注重对他们大脑的训练。
例如,滚奏是三弦右手的基本技法,也是三弦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技法语言之一。当我讲到右手基础课的滚奏技法时发现,由于滚奏和弹挑在外观上都表现为大指与食指的交替动作,一些学生对滚奏和弹挑技法训练的动作概念产生了混淆,从而影响了滚奏技术的稳定和协调。于是,我先作滚奏技法与弹挑技法的对比性示范,让学生动脑筋仔细地分辨和感受滚奏与弹挑在音响上的差异,然后讲解滚奏的技术定义:“滚奏是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在特定的节拍内所进行的一种连续不断的交替的拨弦动作,是一种持续性完成的发音动作。滚奏更多的是用密集的‘音点组成的长音来表现‘音线的连绵不断;弹挑则是用单音来表现‘音点的变换和装饰。从动作外观上看,滚奏与弹挑似乎相近,都是用大指和食指交替的拨动琴弦。但是,在二者之间无论是动作的机制还是音乐的性质都相距甚远。滚奏与弹挑不属于同一种技术范畴,再慢的滚奏不是弹挑;再快的弹挑也不是滚奏,不能用快速的弹挑来取代滚奏,而要用‘音线的动作机制来进行滚奏技法的训练。”这样,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时就比较容易突破技术难点了。
在基础课练习曲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急于求成,片面地强调练琴速度,表现心浮气躁,有时,速度看似上去了,手却变得僵硬。遇到这种情况,我便循循善诱地指出,片面强调演奏速度有时会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只有静下心来放慢练习速度,才能使肌肉放松、动作协调。通过一段时间的慢速度练习,学生取得了理想的练琴效果。
二、唯真唯美放飞想象
当学生具有了乐器演奏坚实的基本功,掌握了正确的演奏技法后,就进入了演奏我国传统优秀曲目及现代音乐作品的学习阶段。这一时间是提高学生音乐接受能力、乐感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将那种初级纯技法性的演奏逐渐升华到具有艺术创作价值的应用技巧性高度的阶段。
《风雨铁马》是我国已故著名三弦艺术家、演奏家白凤岩先生作曲、演奏的传统曲目,是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精品。“铁马”是指悬挂在古建筑如古塔、大殿、庙宇等房檐下的风铃。这首乐曲取“铁马”游动之意,以动静、刚柔、庄谐之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为了更好地教授这首乐曲,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改变了以往的上课模式,把学生们聚在一起共同分析作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让他们从审美角度理解乐曲深邃的思想内涵。
曲目引子部分是散板,曲子开头只用了简单的技巧便生动地刻画出了微风习习、“铁马”轻摇的景象。接下来是风声夹着雨声袭来,“铁马”摇动的声音逐渐加大,此时乐曲技巧逐渐复杂化,忽然,三弦运用了扫弦等一系列强劲技法,音量逐渐加大,奏出狂风暴雨中“铁马”剧烈摇曳的身姿。大有“雨骤风狂天翻浪,铁马列队大合唱”之态。渐渐地,琴声减弱,琴音细腻起来,似看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金秋之夜,古塔斜影、蛙声四起、彩云追月、“铁马”轻吟的迷人景象,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被诗情画意般的乐曲所吸引,被乐曲中的天籁之音所感动。曲音刚落,他们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白凤岩先生不愧为“三弦圣手”,技法高深,神鬼莫测,达到了“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的境界;有的说此曲的思想内涵是阐述了日月轮回、自然万物要和谐相处的哲理。学生们一致认为这节审美课上得好,眼界大开,受益匪浅。我对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大加赞赏,并逐个安排了每个学生的上课时间。学生们对这首乐曲的悟性大大提高,收到了让琴声在想象中飞扬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