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思维的舞蹈

2009-07-17 03:49丁亚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于勒解决问题事物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契合,是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对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共鸣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馈的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的实质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对象,阅读文本语言的过程即是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多种思维交织运作的过程。在阅读中训练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探究性、培养想象,联想能力,是发展创新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阅读思维就像舞蹈,是在规律中寻求创新,在规范中突显个性。在阅读中要注重解决以下几个思维路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和发展思维。

一、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顺向思维,是指在阅读中,循着文本内容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求同性。逆向思维是对一般必须做如此思考的事物,完全从通常的、固定的对事物认识途径的相反方向去思考的思维方法。运用它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知识深化、活化,使知识结构更趋于合理化,能培养辩证思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先顺向思维,叔叔于勒会发财吗?如果发财了又会出现什么状况?从而理解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腐蚀了。然后逆向思维,即这么设想:如果当初叔叔于勒没有离开,依然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现在他们是什么关系?菲利普夫妇会怎么对待于勒?这样加深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对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个别的人,而是那全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二者缺一,思维就不能起飞。求同,认识事物的共性,从而发现规律;求异,认识事物的个性,从而发现特点,这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求同思维是通过对若干相异的人和事物,进行比较与思索,找出其相同的本质特征。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各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思维方式。它鼓励人们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力求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阅读中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的具体运用,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摆脱传统的窠臼,提出新的见解,使思维起点和过程都具有灵活性和辩证性。

在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时,首先求同,从而发现北宋散文的一个特点:两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它们都是以说明道理为中心的。这当然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哲学观念分不开的。接着又可求异:王安石是以“记游”开始,游后有感而发;苏轼是从“疑”开始,这次“游”是利用得来的机会去考察真相,去分辨是非。

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由于要求思维内容、思维成果都要集中、统一到原有概念上来,所以其优点是有利于对文本知识与经验的接受和掌握;其弊端则是容易造成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多向思维),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应尽量发散出多种设想,以便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避免思维的片面性,进而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我们在阅读中必须要有联想意识,一旦遇到有通感的事物,联想就会很快展开。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从它的正、反面,以及与它相近、相似的关联事物和经验中,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如在阅读《死海不死》时,可以自问:死海对人类有用处,让它干涸太可惜,同学能否想个办法挽救死海?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也可以由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去联想、想象。

四、整体思维与细节思维相结合

“整体感知——细部探究——重点感悟”是阅读的基本规律。在阅读中要坚持采用整体、细节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全局观念,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要整体把握作者写文章的脉络,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以及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全文的脉络和主旨,又要关注文本点上的细节的描摹刻画,某一个问题的见解主张,将整体阅读与聚点思维相结合。使主体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或某一个面,而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点面体并存;既思前因,又想后果;既可从空间方位、时间顺序上来考虑,又可从逻辑上来分析;既要考虑整个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各种关系,考虑本系统与它系统的关系,又要考虑大系统对子系统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多路互补的结构,克服思维片面性,真实地把握事物的实质。

在运用整体与细节相结合的思维阅读《祝福》时,对祥林嫂的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识到第二次到鲁家的肖像与第一次到鲁家同中有异,从“异”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受族权的压迫是严重的。死前一次的肖像与前两次迥然不同,从而突出了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压迫和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我的老师》反映老师爱我们,我爱老师。表达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因而它所写的七件小事每一细节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一主题。文章具体而不繁琐,条理十分清晰。

五、质疑思维与求解思维相结合

问题是思维的主要诱因,在阅读中能否提出问题与是否积极思考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又与思维的水平相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自己问四类问题:第一,“是什么?”如某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某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二,“怎么写?”如作品是如何表现某个问题的,作品的结构安排是怎样的,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第三,“为什么?”如作品的开头为什么要从这里写起,作品中的某一个局部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第四,“怎么样?”如作品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或比较一下哪种写法更好。这四类问题中,“是什么?”属于阅读理解层面的设问;“怎么写?”“为什么?”“怎么样?”属于鉴赏评价层面的设问。读者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然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理探索逐一解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进而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在阅读中,只有激活思维,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使阅读充满活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出现预设之外的丰富生成,与此同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优美,情节的感人,作者的独具匠心,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使阅读成为思维的舞蹈。

(丁亚萍 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226600)

猜你喜欢
于勒解决问题事物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奇妙事物用心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