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头变换法”练耐久跑的实践与变数

2009-07-15 03:30于国忠
体育教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方阵纵队分组

于国忠

“那天比较冷,同学们懒得伸手去垫排球,于是,体育老师就让我们跑步。让最后一位同学跑到最前面,这样循环跑两次,每个同学都当两次排头,一共绕教学楼跑了4圈,有的同学还轮不到两次,准备活动的时候又跑两圈,那是初中以来上课运动量最大的一次,不过比小学里一次性跑10圈轻松多了,大家有说有笑,完成后还不是很累,主要是心里比较放松。”

——一(7)班张莉

一、排头轮次与距离的变量关系

这是学生上课后的真实体验,用周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是我对排头变换法练耐久跑课后的反思起点。11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已经是冬令时节,天气转冷,我在一(7)班以测试法的形式来估计小组(25人),每位学生当一次排头,以准备活动慢跑的速度跑进,方阵行进的距离大概是1000米左右,再加上每位学生从排头跑至排尾的纵队距离,每位学生大概跑了1025米左右(学生彼此纵队间隔距离为1米)。所得到的结论是,在不按操场线路跑的时候,可以通过每位学生当排头的轮数来确定跑的距离(考虑到跑圈比较枯燥),也就是说以25人纵队方阵,每位学生当两次排头,在慢跑匀速的前提下,跑的距离大概是2050米左右,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

二、量与强度的控制

确定好排头轮次和距离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后,我适当地作了强度控制的变数试验,跑的速度控制主要是来自排头跑进的速度,而排尾变成排头的过程中是一个超越纵队距离的冲刺,是一个加速过程,到排头位置就逐渐减缓速度,但对前面匀速跑的速度和节奏已经不是很敏感,因此,往往学生一当排头会比原来在排尾的速度要快,这是需要教师调控排头的速度,特别是排头变换第二轮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走跑交替。在一(1)班男生跑进时,纵队之间距离拉得很大,而且跑速较快,对于排尾超越到排头位置很困难。得出结论是,控制排头的速度和队伍的纵队方阵(队伍间隔距离,人数)可以有效地控制练习的强度。

在一(7)班的实践教学中发现这样的情况,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当两次排头练习才算结束,经过一轮后,学生明显体力下降,偷懒情绪滋生,学生的位置进行了互换,我就无法识别是否这位学生已经轮过两次,还有在我指导男生排球垫球时,排尾有2个,甚至3个学生一起跑到排头,共同参与排头,有的学生为了“遮我耳目”还偷偷弓着身子在另侧跑向排头。上述现象给我一个得出结论的灵感:学生位置的互换和2--3人的共同当排头可以调节学生气氛,并控制练习的量和强度。(见图1)

三、分层和引领

“排头变换法”实施时有必要进行男女分组和同质分组,对薄弱学生要区别对待。在初期实施时,有个别学生由于身体胖、体质差,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跑进的方阵一度“断开”,距离拉大,越跑到最后,距离拉得越大。在中期试验时,我进行了分组,男女分组和同质分组,特困学生任其自由发挥(但大致规定时间或距离),这样不仅跑得效果好,而且方阵整齐不乱。

在排头变换法实施中,我和学生一起跑,进入方阵,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达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跑的劲头足,想偷懒的学生也只能坚持下去。因此,教师的引领作用是提高练习质量的保证。有时跑进的线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是绕操场跑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容易产生厌倦与疲乏,教师深入队伍中会使线路产生变化,比如可以绕整个校园跑,甚至可以组织到校外跑。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跑,只要线路熟悉,以后就可以由学生骨干带领或者协调。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小组的骨干,学生骨干可以协调跑进的路线,更能起到监督轮次的作用。

四、上课后的感悟

1.排头变换法需要有一定的变数,跑进过程中携带器械容易转移注意,消除枯燥和疲劳。比如从排头到排尾传递接力棒,既可以控制轮次,接力棒到排尾时,由排尾跑到排头,再开始传棒,而不是排头到位后,排尾就紧接着上去。“传接棒变换排头法”可以有效防止中间互换位置导致“漏号”或者迷惑教师。(见图2)

2.排头变换法使大家彼此之间建立监督机制,转移学生对距离的关注,使学生不容易感觉累。也可以培养学生超越加速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效地控制量和强度。

3.适宜多个班级同时开课的局面,场地有一定的自主、灵活性,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比较适合冬季热身准备活动的展开。

猜你喜欢
方阵纵队分组
动画IP《海底小纵队》推出大电影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医护方阵
三十六个军官问题与欧拉方阵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粤中纵队之歌》情景歌舞剧牵动阳春观众心
“小奶狗方阵”
为什么企鹅以一列纵队行走?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