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再探讨及制度建设

2009-07-15 03:30
体育教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活动

吴 健

“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地广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加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大课间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其价值也逐渐为师生和学校家长所认识。

从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追求的目标设计来看,由于具有容易组织和掌控,安全风险比较低,时间可以得到保证,对学校的总体作息安排影响相对较小等特点,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制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将作为一个制度长期存在。

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旦成为制度,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完善这个制度,如何使这个制度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假设能坚持每天半小时体育活动,对一个学生而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再加上常规的体育课时间,学生受到的体育教育总时间将远远超过所有其他学科的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影响巨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就是同样区域,各学校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大课间的组织和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目前,大课间活动尚处在推进、推广过程,许多是靠行政命令、教师热情在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会逐渐显现。比如,体育教师工作量计算、学校作息时间调整、活动中学生安全责任、活动的实效评价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大课间活动将难以持久。对于学生而言,有些地方过于单调的组织形式也已经引起学生的反感,敷衍了事现象并不是没有。对于学校而言,有的学校尚认为大课间活动不过是应景的运动,组织大课间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作秀”和形式主义的成分依然存在。实际上,目前学校体育提倡的一些活动。比如体育中考、“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身心活动”等等,在九十年初就实施过,由于政策不配套、管理不完善,这些工作大都中途夭折了。这都是要引以为戒的前车之鉴。

为保证大课间活动的持续推进并使之成为制度,进一步探讨大课间的价值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认真分析活动开展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是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长期坚持的基础。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价值探索

1.学校权威建设的重要途径

大课间体育活动涉及学校的许多部门,能否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秩序良好、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安全有效,是对学校权威的考验,事实上,是对领导管理能力、校长权威的考验。对于组织建设而言,组织的权威体现在组织(领导)能否实施有效的组织、协调、指挥工作。就学校而言,大课间体育活动正是一个具体的实践组织、协调、指挥工作能力和效率的载体。因此,对于校长而言,制度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建立学校权威的重要途径。一个明智的校长,或者一个有教育家思想和意识的领导者,绝不会放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这种团队活动的领导和指导的。

2.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的长效机制

毫无疑问,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锻炼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二是调节学生紧张学习的身心状态。对于后者,考虑到中国学校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多、近视严重的情况,大课间的作用不言自明。但是,对于前者,是否能真正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个需要进行科学实践验证的课题。面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项目、用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切实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不是现在统一做两套体操、统一跑几圈步就能够实现的。

阳光体育实施近两年来,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的经验值得推崇。比如,辽宁盘锦市部分学校从1993年开始,实施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上午30分钟做课间操,下午30分钟集体跑3000米。十六年坚持不懈。他们的口号是:“跑出健康体魄,跑出聪明智慧,跑出快乐青春,跑出幸福人生”。调查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明显好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盘锦的探索突破了大课间活动“就是上午30分钟体育活动”的限制,他们用大课间理念来整合学校体育,使其真正成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

3.强制干预学生行为,养成锻炼习惯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很多,生活环境因素有居住改善、交通便利、家庭结构优化,学习环境因素有体育运动不足、学习负担太重、膳食营养不合理、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学生休闲方式单一等等,对生活环境我们很难干预,因为不可能让时光倒流,但对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可行的,然而,具体应从哪里着手呢?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环境的不利因素,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对学生行为的干预是问题的核心。

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行为干预,主要干预学生与健康有关的行为。行为干预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认知、情感、操作等问题。我们这里讨论的干预,是将大课间作为一种手段,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就目前学校的情况看,大课间首先是一个学校的制度性活动,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一个强制的行为。对于普遍存在体质健康问题的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场所、有组织地实施体育锻炼,其目的,除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外,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用强制的手段培养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强制性行为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控制力量。前文提及的辽宁盘锦部分学生,在中考期间,自发组织3000米跑,问他们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为什么还要跑,他们说:“习惯了,不跑难受。”学生自发围着考点集体长跑,成为考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学校人文建设的主体内容

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的锻炼时间,是学生的身心调整时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当上级来视察、督导,同行来参观、考察,许多学校都安排外来者在大课间时间进校,首先展示的是学校大课间活动,以期让参观者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毫无疑问。学校绝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谁都见过的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展示师生的精神风貌、风采气质,通过大课间活动,展示学校的管理、制度、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学校人文建设的核心内容。管理、制度、环境是学校人文建设的刚性文化部分,而师生的思想、意志、精神、气质、举止、礼仪、责任等等,才正是学校人文建设的文化内涵部分。

体育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人文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学校而言,大课间具有便于实施,富有实效且效果容易显现等特点。对于当前学校以应试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志、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个性涵养、人际交流和责任义务等方面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的师生对立、矛盾凸显的师生关系而言,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于有师生共同参与、同场锻炼,因而成为强化民主、尊重学生,建立和谐

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制度建设

1.校长领导、主导地位的确定与完善的组织体系、评价标准的建设

上文提到,大课间活动组织得好与否,是学校权威的体现。因此,明智的校长应该是大课间活动的领导者,是大课间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经过实验和实践磨合,许多学校总结出大课间活动合理的组织体系:校长是领导,体育教师是设计、指导主体,各年级主任是管理、协调主体,班主任是实施,监督主体。当然,因为不同学校的情况不同,管理方式也有不同。

为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场地、器材、组织形式的准备也是重要的保障条件。有的学校总结出了六个“落实”,即:时间、内容、场地、器材、组织形式、安全监督六落实。这些都是值得推荐的经验。

目前,缺乏足够的场地是许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最大的障碍。这需要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在不影响学校其他科教学的前提下,有的学校采用分年级、分时段进行灵活组织。

因为是实践探索阶段,现在还没有相对成熟的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价标准。

既然是学校的重要制度,就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考评方法,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考评。不仅如此,作为激励,许多学校定期组织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大课间活动评比。从结果看,学校内的这种评比活动效果非常好。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尝试校际甚至跨区、县之间的评比活动。

2.工作量计算

工作量计算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国劳动分配的基本原则。大课间活动的持续推进和质量提高,仅靠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大课间活动,老师要付出劳动,要承担责任,因此,必须给予教师相应的劳动报酬。

从目前的调查看,许多学校明确规定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工作量。比如,对于体育教师,组织大课间活动有的以次计,有的以时间计。有的学校每2次大课间计1学时,有的学校每周计3学时。

3.明确安全职责

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的安全是头等大事。任何体育活动都存在学生受伤害的可能。如何避免伤害,如何保护学生使学生免受伤害,运动伤害出现后如何应对,这些都是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必须想到的。这也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避免学生受运动伤害,首先要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第二,要教会学生躲避伤害的技能。安全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技能传授。比如,当学生群体集中快速下楼,极易引起拥挤,这时候,学生应该知道到哪里去躲避、用什么身体姿势保护自己。第三,要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人员集中,活动分散,器材多样,组织复杂,必须对学生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实时监控的保证是责任到人。通常,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班主任,因此,安全责任应该明确由班主任负责。第四,要建立运动意外伤害的应急机制。要建立学生运动伤害的应急预案,当意外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实施紧急处置。

4.内生激励机制

“单调、陈旧、束缚,老一套,打不起精神,没有吸引力”是一些学生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感受。对于学校而言,要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活力和持续发展,创新激励是重要手段。但是,激励不仅仅是组织形式和活动项目的创新,这些创新来自学生以外的外部因素,或者是学校的强制规定,或者是教师的指令,是外生的激励。所谓内生的激励,是基于以学生为本的自我激励。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体和目标始终是学生,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的创新,对于学生的创新不予横加指责和否定。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事实上,大课间体育的组织和设计应该逐步由学生来主导。这在许多学校已经有不少有益的尝试。

5.由特色形成传统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探索过程中要有目标设计。一是由体育活动延伸为学校人文特色,另一个是基于学校人文建设的总体规划,引导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学校人文色彩,与学校人文建设保持一致。因为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校传统各异,因此,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也不应该有统一规定。要鼓励学校和学生,在大课间活动的发展历程中,形成比较持久稳定的、具有专有性或显著性的发展方式,能够被社会所认同的、独特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特征——大课间体育活动特色。这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深化发展的方向,应该在实践中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并将其沉淀起来,成为学校的传统,成为学校的标志。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活动
“活动随手拍”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我们的“体育梦”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