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杰
名著阅读是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要点。本文以筛选的47份样本卷为例,试图通过分析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对名著阅读的不同要求,归纳名著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整体概况
梳理2008年各地中考试卷可以发现,中外文学名著试题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从考查比重上看,2008年较2007年的考查比重有了提高。名著阅读考查在基础知识考查中所占比重较小,有的省市甚至没有名著考查的项目。47份样本卷中,具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35份,占74.46%,比2007年的72.16%略高,说明命题者对名著阅读考查的重视程度总体上有所增加。
其次,从涉及的文学作品的篇目来看,2008年较2007年有了广度上的均衡扩展。2007年涉及的篇目总共59篇,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这四个篇目上。2008年名著阅读题在考查篇目上要相对开放一些,限定篇目作答的题目相对较少,让考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篇目作答的题目较多。
最后,从形式上看,2008年名著阅读考查继承往年的考查形式,题型基本趋于稳定,并且有集中在填空题和问答题上的趋势,只有少量试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35份试卷中,只有4份试卷是用选择题型)。这些题目大部分属于“积累与运用”板块,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示与情境,作为学生积累文学常识、运用文学鉴赏能力的一部分。但也有部分省市的试题把“名著阅读”划归到“综合性学习”或“阅读”板块,与综合性学习或者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从考查内容上看,除了考查名著的篇目与作者等文学常识以外,主要集中考查名著的人物、情节、思想情感以及评价。
二、试题分析
(一)从测试内容上看,名著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文学常识识记能力、人物情节理解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学常识识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文学作品的作者、年代、体裁,以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等内容。人物情节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基本性格、主要事件,以及文学作品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鉴赏评价能力则要求学生不仅对文学名著有基本的了解,而且能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者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从测试材料上看,文学名著的测试材料大多为课标建议的课外读物,但近年来随着学生阅读条件的改善、阅读能力的增强、阅读需求的增加,命题者也逐渐根据本省市的要求,对学生的阅读篇目进行扩展。例如福建省漳州市的命题就从课标中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一点出发,力求选取名家名篇,提高试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需求,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品味到经典名篇的艺术特点。其考试说明中指出:“加大名著的考核也是今年中考的一个‘亮点,考虑到当前学生漠视名著的现状,为了积极倡导学生珍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今年中考命题加大了名著的分量。”可见名著阅读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重视,阅读名著不仅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
(三)从测试形式上看,可以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其中选用填空题的省份最多,选择题仅有4个省份选用,简答题则有16个省份选用。
1、选择题。选择题主要适用于考查学生对名著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涉及的考查内容基本上是文学作品的作者、主要人物、年代等知识点。四个选项使命题范围能够囊括多部文学名著的不同方面,但较少省市采取这种形式,可能有如下原因:从测试内容上看,选择题虽然能够让命题范围扩大,具有考查广度,但却不利于考查学生对名著文本的深度理解。选择题能够涉及的考查能力点也比较少,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相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深度理解,甚至对学生阅读名著有一定的误导。从测试材料上看,选择题的命题范围相对固定和有限,一般四个选项只能展示四个材料,材料呈现形式单一。从测试形式上看,选择题是“积累与运用”板块中的大部分题目的主要命题形式。关于字词认读、成语运用、病句修改、文学常识等内容的题目基本都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名著阅读题在“积累与运用”板块中相对靠后,如果继续利用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不仅让“积累与运用”板块的形式过于单一,重“积累”轻“运用”,而且会与之前的文学常识题重复。
2、填空题。填空题的命题材料可多可少,测试内容易于控制,是各省市命题者使用最多的题型,在35个省市中考卷中,有23份卷子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占65.7%。
一般的填空题要求学生能够识记并写出名著人物、内容与情节等。还有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的,比较特殊的,以写歇后语、读书卡或对联等形式出现的试题。如湖北黄冈卷第6题:
[展览厅](4)学校文学社编辑部在九年级组织了“读《水浒》话英雄”的活动。请你帮助小文完成下面内容。(从小说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任选两个,初中课文中出现的人物除外)(2分)
填空题成为命题者考查名著阅读的主要测试形式,可能有如下原因:从测试内容上看,填空题让命题者有更多的命题空间——可以简单地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识记,也可以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是迁移文本的能力。如江苏南京卷,要求学生填写“赠言”,实际上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理解文本,而且能够进行文本迁移,既要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与内容进行概括,也要求仿照提供的例子进行仿写。这也反映了命题者对于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名著阅读不仅要积累知识、培养阅读鉴赏能力,而且要把这种能力运用到日常写作和交流上去。从测试材料上看,填空题可以利用单一的命题材料,也可以利用多个命题材料。如山东临沂卷的名著知识填空题,把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鲁迅、曹操、宋江等。材料虽多,但不>中突和庞杂,难度适中,也弥补了选择题在考查深度上的缺陷。它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文本或者情境进行填写,不但从广度上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而且从深度上考查学生对与名著相关的人物的理解。从测试形式上看,填空题的“空”的设置相对于选择题来说更有灵活性和艺术性,能更加清晰地展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例如浙江宁波卷第7题,命题者利用四个歇后语,考查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内容。
3、简答题。简答题是近年来名著阅读命题的趋势,有些省份已经把名著阅读作为阅读板块中的一部分,于是简答题成为命题者为学生深入探讨名著准备的平台。一般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概括名著内容、人物特征,较难的题目则会给出阅读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文段的分析。
简答题被更多地选为近年来名著阅读的命题形式,可能有如下原因:从测试内容上看,简答题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具有一定篇幅的理解和鉴赏,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命题者可以根据命
题需要调整难度,简单的可以概括文段内容,较难的可要求学生进行鉴赏评价。从测试材料上看,无论是命题者还是考生,都可以运用更加丰富的材料,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从测试形式上看,简答题可以让命题意图更集中、更直接、更具体地表现出来。如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用简答题能更具体地反映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如广西柳州北海卷第24题:“感动无处不在,你在阅读语文课本‘名著推荐与阅读(或‘名著引读)的有关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等)时,哪部作品的哪个人物或事件令你感动?为什么让你感动?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幸福?”
三、命题趋势分析
通过对试题内容与形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的命题思路,据此我们可以对名著阅读的命题趋势有一个较为清楚的判断。
(一)测试形式由“客观选择”向“主观表达”转变
从全国近几年名著阅读考查的情况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测试形式的转变。当名著阅读题作为积累运用的一部分时,较多地以填空、选择以及简答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文本信息,要求学生进行内容识记与信息筛选。当名著阅读题作为阅读板块的一部分时,则要求学生阅读命题者提供的文本,进行系统的回答,包括字音字形考查、字词含义考查、语句鉴赏考查、思想内涵考查等,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识记、理解及鉴赏评价的能力。
测试形式从一般的“客观选择”向“主观表达”转变,使题目设置更加灵活多样,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文本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测试内容由“常识识记”向“阅读鉴赏”转变
测试形式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测试内容的变化。采取选择题形式的越来越少,采用简答题形式的越来越多,说明命题者希望学生能够对名著表达自我的见解,体现鉴赏和评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识记人物和内容。具体又可以反映在以下三点:注重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分析与评价,注重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与评价,注重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的阅读感悟。
这些测试内容的变化,可以避免学生只是旁观文本,速记内容,缺少对作品的深入阅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培养阅读兴趣与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名著考查内容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作家作品知识”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要求上。
(三)测试材料由“粗略概括”向“精细考查”转变
名著阅读的材料运用体现出两种趋势:一是节选课标中没有出现的篇目,让学生进行即时阅读并按要求答题,以诗歌的形式为主,要求学生把平时阅读名著的能力迁移到试卷所提供的文本上来。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特别是《水浒传》等名篇进行更加精细的考核,主要考查项目集中在人物特点与情节描述上,但要求更高,不再是简单的识记与回溯,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进行情境迁移和鉴赏评价。
前些年对于名著考查的材料的运用,大部分停留在课标所规定的少数篇目上,这也使测试材料千篇一律,固化了测试形式。考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读要求的篇目,而较少进行精细阅读。如今,命题者大胆地运用各类经典文学作品,截取文本内容让学生进行精细阅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