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久
意象是创作主体赋予客观物象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歌有了意象。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才有机会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所渗透的感情色彩。作为隐居或向往隐居生活的诗人来说,他们更注重语言的含蓄与曲折。因此他们的诗词也就多了一些有关归隐的意象。
1、式微
“式微”是《诗经》中的篇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式微式微,胡不归。”以后就常用“式微”表达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或借指隐居生活。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侯荆扉。稚雒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采薇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采薇”就借指隐居生活。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如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3、桃源
“桃源”一词出于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谓一渔夫从桃花源进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住其间,“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后人就多以“桃源”指避世隐居之处。
如李白《古风》中旬:“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如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自然“桃源”的作者陶潜以及他的诗句中相关的事物也成了隐逸之意象,如高适《封丘作》:“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东皋”暗用陶潜《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
4、白鸥
白鸥的习性是居于海边。那里云水相连,清净清新,又远离尘世,是修身养性很好的去处,因此成了隐士栖居的地方。成了那些向往恬淡生活的文人墨客的伊甸园,自然纯洁、自在的“白鸥”也就成了表达归隐的意象。
如黄庭坚的《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与白鸥订立盟约,强烈表达了诗人欲居水云之乡归隐之意。
5、扁舟
“扁舟”出自春秋时期,范蠡功成辞官乘舟泛五湖的典故。《史记·货殖传》中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后人常以“扁舟”表达归隐之意。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唇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鸩雏竟未休。”李白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6、白云
齐梁隐士陶宏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从此山中自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志的时候,以“白云无尽”加以劝慰,希望好友看淡利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无名无利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再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该诗更是不厌其烦地提到“白云”从而表达了李白更强烈的归隐之意。
7、垂钓
“垂钓”语出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和刘秀的关系非常密切,刘秀称帝后多次邀请他做官都没有答应。后来刘秀又将严子陵请到宫中。想要他做谏议大夫时,他终于不辞而行,悄然离去。隐居于富春山下,每天在那里垂钓。“垂钓”也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可见诗人暗用严子陵垂钓的典故,表达了他想把青溪作为隐居的归宿之意。写得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8、渔歌
《楚辞,渔父》有如此记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栻而去,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自此“渔歌”就成了隐逸的象征。如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君问穷通理,渔歌人浦深。”
“渔歌入浦深”实际上暗用了《楚辞·渔父》的典故。联系上文来看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含蓄而富有韵味。
9、山、水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有这样的句子:“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他吟完这首诗之后就辞职隐居了。“山、水”本来就是远离尘世、修身之佳处。有了他的影子。自然更成了隐士理想的栖息之地。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人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后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诗中虽未出现陆羽的形象,但说他整天流连山水,就很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他不以尘事为念、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10、鸾鹤
“鸾鹤”语出南朝梁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鸾鹤”相传为仙人所乘,此处用以表达作者欲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之情。后人也便以此借指隐逸生活。如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作者表面上是说学王昌龄隐逸,实际是委婉地奉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