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文化常识小百科

2009-07-13 07:21夏义红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太学六艺监生

夏义红

《送东阳马生序》不仅是一篇勉励马生及后辈勤奋好学的经典,而且是一部介绍文化知识的小百科,为普及古代文化常识提供了绝好素材。下面就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作简要说明。

一、称呼

文章中涉及到的称呼有“先达”“宋学士”“东阳马生君则”等几个。在古代。对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中的“吕师孟”“贾余庆”;有称字的,如称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等:有称号的。如称欧阳修为六一居士,陆游为陆放翁等;称谥号的,如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死忠烈公等;有称籍贯的,如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称康有为为康南海等;有称官职的,如称文天祥为文少保,柳永为柳屯田等;还有称官地的,如称刘备为刘豫州,陶渊明为陶彭泽等;另有称爵名、斋名的,如称寇准为寇莱公,梁启超为饮冰宝主人等。另外,在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兼称等。像本文的“宋学士”则是称宋濂的官名:“东阳马生君则”是兼称,“东阳”是地名。现在浙江省,“君则”是马生字。“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先达”则是晚辈对长辈和前辈的尊称。

二、官职

本文涉及到的官职有“学士”“司业”“博士”等。“学士”在古代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称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政事,有“内相”之称,明清以后的侍读、侍学等也称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的地位和权力略有不同。历史上像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文天祥都曾是翰林学士。古时的“学士”以及下文的“博士”都是官职。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工作的官职。而现在这些与“硕士”“博士后”等已成为专用的学位名称,已不具有行政职能。“司业”与“博士”一样也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另外,本文的“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是代指朝廷。

三、科举

“今诸生学于太学”的“太学”是指古代的学校。古代对学校的称呼在不同时代也不同。殷商时代称“痒”。周代称“序”,到秦代则又称为“国学”“乡学”,“太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主要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它同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后又开设“国子监”。有时与“太学”同时设立,有时只设其一。这里的“诸生”是指经过考试录取而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也称“监生”。后来,监生只成了一个虚名,捐钱也就能取得监生的资格。我们熟悉的监生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鲁迅《祝福》中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等。

四、礼仪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的“加冠”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到了二十岁时,由父亲主持,在宗庙里行加冠的礼节,戴上成年人的帽。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二十岁则称作“弱冠之年”。而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称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因为儿童将头发分作两半扎结,宛如两个羊角,所以又有“总角”一说;到了十四岁左右。女孩子则称“豆寇之年”,豆寇是一种在初夏开花的植物,“豆寇之年”表示人还未成年;十五岁以后,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二束,所以又称“束发”。二十岁以后则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另外到了八九十岁则称之为“耄耋”,百岁则称之为“期颐”。

五、文史典籍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此处的《诗》《书》实际上是泛指古代的一切经书。封建时代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正统教育的必读教材,并被统治者作为宣传封建宗法思想的理论根据。后来又有“六经”“十三经”之说,“六经”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乐》,也有把“六经”称为“六艺”的,如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就是指六部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指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和《诗》、《书》、《易》、《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把《孟子》也列入经部。故有“十三经”之说。

六、文体

本文的“序”是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篇是宋濂为东阳姓马的后辈写的赠序,以劝勉激励代替批评,用语亲切得体,无训人之意。这与《<指南录>后序》等中的“序”是不同的。《<指南录>后序》中的“序”一般是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为说明写书宗旨或写作经过等,也有别人写的,多为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猜你喜欢
太学六艺监生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我国古代官办最高学府洛阳太学概况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
马一浮的“六艺之教”在文献学上的意义
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