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十年回顾:成长的快乐

2009-07-07 09:5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编写者课标课程标准

李 艺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长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这是众多从业者共同的成就和快乐。在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我们始终在探讨如何坚持信息技术课程“技术”的特点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技术—文化”的对偶上寻求最佳平衡。

若将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到的“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拉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序幕,到现在刚好十年。十年的发展足以让一个幼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回顾信息技术教育的十年历程,我们做了什么?新的出发点又在哪里?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文本,取得了独立的4个学分,标志着正式进入基础教育课程序列并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课标”的研制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汲取信息技术教改经验,认真听取专家和一线教师意见基础上制定的,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代表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材编写是课程实施阶段的一个焦点问题。根据教育部的部署,首批通过评审的有五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每套教材都在符合课标理念的前提下彰显各自特色。编写者在忠实执行课标意图的前提下,各自有独到的探索,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在此之后,陆续有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编写了各类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图书,助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实施阶段的另一焦点问题。一方面,基于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采取“国家级研修—省级培训—教材培训—校本教研”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分别就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展开。这些活动既为课标研制者及教材编写者提供了与一线教师互动交流、释疑解惑的机会,又能促进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精神,领会教材意图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将新课改中的成果向全国推广。这些平台包括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或各级各类学术机构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展评、竞赛、书刊、光盘和网络资源库等。

如今,是否和如何进入我国现行的高利害评价序列的问题,依然是课程发展的关键。学者和教师的认识与管理者的认识有较大的距离。在我看来,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即研究者和实践者一些关于课程形成的新认识,还来不及渗透到管理者的头脑中。好在已经有各种苗头表明这种渗透正在逐渐发生。我们可以期许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成绩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诸如学科转型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需要大家继续注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相信,经过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继续探索,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会有更为深厚的积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猜你喜欢
编写者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潜心“三读” 精准发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论情报编写中的情报观点表达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