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英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润滑剂。它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正确、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时间(课堂)、空间(课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
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关系转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是中心,学生处于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制约中,师生角色的差异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手潜能的发挥,学生容易出现被动学的情况。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助学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交互增加,从而由被动地受教育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造者,使学生敢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小组协作学习,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遇到困难能及时给予帮助的朋友,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双向参与、沟通、平等协作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破时空的限制,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本原性动力,教师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学所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庐山云雾》描绘了庐山那绚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象,使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是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亲眼见过,尽管课文描写得非常美,尽管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来形容、讲述,可是学生的脑海里没有这样的图画,因此兴趣不高。但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教学,多媒体可突破时空限制,把庐山的“秀丽”,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恰当的解说,学生顿时就被深深吸引住,特别是当多媒体展现云雾“瞬息万变”的画面时,学生高兴地直拍手,嘴里不禁地说:“庐山的云雾真神奇呀!我恨不得马上就去庐山看看。”就这样学生主动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深刻体会课文,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如何巧妙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这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巧妙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不仅能够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笔者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这一难点,制作了狼被杀之前森林中的情景以及狼被杀后森林中的情景的动画,并配以恰当的音乐,当这两组反差很大的画面、音乐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被震撼了,深刻地了解到虽然人们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鹿而杀了狼,可结果不仅害了鹿而且使昔日葱绿繁茂的大森林变得象被火烧过一样。学生自然而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类一定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这样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拓宽视听范围,训练记忆能力
人类感觉器官获取信息主要靠视觉和听觉,而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觉让学生记忆,这种记忆较为枯燥,为被动记忆,记忆的时间也不长。多媒体则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学生大脑皮层多个兴奋中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自学的感知思维中培养记忆能力。
如《翠鸟》一文中有一段描写翠鸟的文字。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就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放大的翠鸟镜头,让学生从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看着画面,就能很快地说出翠鸟的外形特征,学生对翠鸟外形特征的认识更直观、准确,记忆也更为深刻。
走进动画世界,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认为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学生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改变了语文教学的知识观、数量观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
总之,教师只有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才能使教学有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