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平
【摘 要】本人依据语文新课标中“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摸索出在习作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习作 生命意识 唤醒
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每一次作文过程都是一次生命活动。《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而,习作教学应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在积累材料中沉淀生命意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素材。那怎样引导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沉淀生命意识呢?
1.在细心观察中积累。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万花筒,只有细心观察,掌握丰厚的材料,习作时才会有“下锅之米”。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五官”去关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2.在参与实践中积累。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生活,获得感性的第一手材料,才会写出充满生活味的文章,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校内,积极参与故事会,开展主题队会,制作手抄报;在校外,积极种植花木,参与家务劳动,考察家乡变化。
3.在及时记录中积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时每刻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是点点滴滴的感触,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逐渐淡忘。因此惟有及时记录,才能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价值的回忆。习作时才能胸有成竹、各取所需、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平日里,学生可准备“采蜜本”,写读后感等。
二、在阅读写作中唤醒生命意识
在阅读写作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个体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激发生命热情的条件,使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
1.学好教材,渗透生命教育。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极好例子,学生也可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如《火烧云》一文,作者抓住日落时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观察事物,并让学生明白事物各有生命特点,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小练笔,提升生命意识。小练笔因为小,学生不恐惧,愿意写。只要我们有心,不失时机地推荐,如写读后感、节日祝贺语、小评论等,让其主动写写。相信只要坚持,其作文水平定能提高,从而提升生命意识。学了 《再见了,亲人》一课后,就可以小金花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有一学生写道:
中朝情谊深似海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请您不要再流泪了,难道您会担心我们会忘记你们吗?不会,绝对不会。我还清楚地记得,黄继光叔叔用胸膛堵枪口;罗盛教叔叔为我们救落水儿童,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赶走美军,不让他们侵占我们的土地,有36万余壮士流血牺牲在我们的土地上。现在美军已经被你们赶走了,我们的土地又恢复了和平。你们快回去休息吧,因为你们已经跟敌人拼了不知多少天了。再见了,亲爱的志愿军叔叔,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3.个性写作,延伸生命价值。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写作话题的引导,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三、在评改作文中品味生命意识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课的继续,是学生品味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契机。教师应跳出对作文“立意”、“语言”、“结构”等进行纯技术解构的窠臼,用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评语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向学生传递自己对生命的诠释,点燃学生生命的火焰。
1.范改。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可采取择优讲评法,对各类学生均采取鼓励的原则。一起范改优等生的一篇习作,让大家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美中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一起范改中等生的一个片段,肯定进步,使之相信有写好文章的能力。一起范改后进生的一个句子、词语,使他们感到还有希望。实践证明,这种评改方法点燃了学生生命的火花,习作兴趣日渐浓厚。
2.互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生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于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方面做了尝试,注重生生互改,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首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四个人的习作水平呈梯状排列,每隔一月重组一次。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相互比对,共同提高。在学生明确习作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修改符号,每人给文章至少找出一条优点、一条缺点。如此循环下来,每个学生可以批改三篇习作。通过找优点、挑毛病、作比较,从而达到相互沟通,取长补短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和习作水平。由于在习作教学中,笔者注重实施“生生互改,生生评价”的方法,学生的甄别、鉴赏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这样做挺好的,从别的同学那儿学到很多东西,也能比较出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
3.自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就渗透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如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的斟酌。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即将升入初中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其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互改后又要求学生自主修改,首先要求学生看看自己的习作,再看看同学写的旁批、眉批及总评等,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改,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进而产生心灵碰撞,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教学,要实施开放式,全方位拓展开去,引领学生去观察、去感悟、去体会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