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应注重文学熏陶

2009-07-06 05:19周小丽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小学语文

周小丽

【摘 要】在文学荒漠化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令人担忧和悲哀的现状。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能为良好的文化和人格修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育注重文学熏陶,可以影响孩子终生。丰盈教学的文学意味、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文学熏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文化,它负载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语文教育是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和熏陶,这是最好,也是可以影响孩子终生的语文教育。

一、现状:语文教育文学荒漠化

著名作家赵丽宏在《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概十年前,我接待过英国作家莱辛,她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产生共鸣。她说,在英国,有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这些‘野蛮人懂得最先进的科技知识,能操纵最复杂的机器,却缺乏情感,缺乏情趣,缺乏宽容博爱的精神。造成他们‘野蛮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也许有人认为失之偏颇,但她确实是指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具有的普遍性的现象。”是的,文学作品之于人的精神世界,犹如雨露之于原野。假如原野没有雨露的滋养,假如精神世界缺乏文学的滋润,结果就只能是文化荒漠的出现,人格品德的弱化,人文素质的退化,进而就是精神家园的荒芜。

随着现代社会的都市化、商业化,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出人头地的欲望所造成的沉重身心压力,出现了喜欢娱乐刺激、诙谐轻松的文化选择的倾向,影响到青少年的阅读取向,产生热衷感性娱乐文化而冷漠、疏远文学作品的现象。同时中小学生能用于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令人担忧,也多少使人感到悲哀的中小学生文学荒漠化的现象。如果年轻一代这样成长起来,那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很可能走向浮躁和浅薄。

在文学荒漠化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教材的选文上,名家名篇的数量太少。一个学期,学习的课文大约是二、三十篇,而极富有文学性的课文少之又少。林语堂先生认为学生在校“所读非书”,他说教科书“算不得真正的书”。二是教师缺少引导孩子阅读文学作品的意识。教师的兴趣点在课文的讲解上。笔者认为仅以此作为语文营养,孩子们将会营养不良。三是家长没有为孩子创造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曾指出,许多家长只允许孩子读那些如何写作文的书,却不允许他们读文学作品,认为这些东西对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并无直接的帮助。如今孩子们即使有随心所欲阅读的条件,家长能否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二、呼吁: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什么是文学?文学是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类文化之一。熏陶是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为什么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文学熏陶?让我们先来看看大师名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比如鲁迅先生,是小说家,又是散文家、文艺批评家、思想家;郭沫若先生,戏剧、诗歌、史学、书法无不精通……从教育的角度看,这些大师在成长的历程中,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他们从一起步就在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下成长,在学生时代对名著的熟读成诵,既是语言文字的积淀,更是与先哲前贤对话,此营养是极为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散文家黄宗江曾说:我十多岁时,当时的课文,周树人、周作人、朱自清、冰心……诸大作家的名文都有,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也在课本中,古典的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选篇也有不少,初识了《陈情表》、《出师表》……从我自己的经验感到,我们少年时的课业比较多彩多元,而又重视经典、古典。

原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舒芜也说:我在十二岁之前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说唐》、《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更长远的,还是那些新文学书。我在进初中之前就能时时亲近这些,熟悉这些,受到新的文艺空气的熏陶,是一大幸事。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曾昭奋曾说:小学五年级时,老师把《与吴质书》、《陈情表》、《兵车行》、《岳阳楼记》……抄在黑板上,我们一个字一个字抄下来,跟着老师朗诵,课余背诵。几十年了,不时记诵它们,由不懂到懂,由浅入深,反复体味它们的文化、道德的内涵和作者们的爱心,它们已经成为自己文化、道德修养和感情的组成部分。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则说:小时侯接受的教育犹如建房的打桩工程,做人的基础夯得扎实,面临任何风雨不飘摇;文化基础打得扎实,如手脚在自己身体上一般,运用自如,终身受益。

大师和名家都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在告诉我们,少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会形成扎实的文化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首先指出的便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不能缺失文学熏陶。

三、实践:进行文学熏陶的策略

有人担心,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是否太早。非也!前文中提到的大师名家,哪一位不是从懵懂时就接触了并不太解其意的文学作品。中国的文化讲究的就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曾给青少年们提出忠告:读古典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是长远受益的,它会影响你的情趣,扩大你的心胸,使你用多元的角度去独立思考问题、观察事物,具有欣赏人世间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能力。

1.丰富教学的文学意味。由于在教材的选文上,富有文学味道的名家名篇很少,在教学中就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课堂教学中的文学意味。

(1)介绍背景激发兴趣。学习一篇课文时,课文下方的“本文作者是……,选入课文有改动”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和兴趣。作者是怎样的人?还写过什么作品?原文是怎样的?各种期待在孩子脑中盘旋。此时,介绍作者及背景能激发孩子了解作家、学习课文、阅读作品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从“老舍”这个名字开始介绍,还有老舍先生的爱好、生活经历、作品、文风等,孩子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他们不一定能全部理解,但至少一位大师开始在孩子心里扎根了。学习了《猫》,老师所介绍的《养花》、《骆驼祥子》已经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期待。

又如教学古诗,很多古诗孩子在学习前已经朗朗上口,老师就可以在理解诗意、感受诗境的基础上,讲解诗人的有关背景。像《长相思》的作者纳兰性德,为什么会将这首词写得如此凄清深沉?随着老师对纳兰性德生平的介绍,孩子被深深感动,对诗有了更深的体会。

(2)扩充内容,突出文学感觉。教学一篇课文,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更多的文学感觉。如学习《少年闰土》,可以补充《故乡》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就可以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读给学生听。每一次“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里,出现了很多选自经典文著的语句,像《老子》、《庄子》、《论语》等,老师就可以再找一些里面的传世佳句或篇章呈现给孩子,带着孩子走进经典。

(3)诵读积淀文学语言。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对于诵读的意义、作用有精辟的见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而且对诵读的要求、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朱熹的“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诵读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诵读的运用。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先抓住时间把文学经典的篇章或片段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它们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积淀下文学语言,形成文学语言习惯,这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了课本中的必背篇目外,教师应补充一些适宜的名篇供学生选读背诵。

2.创设阅读文学作品的氛围。

(1)发挥教师的自身魅力。俗话说“言传身教”,一个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名家经典的老师,其文学底蕴和文学修养在言行、教学、品格中处处呈现,时时对学生起示范熏陶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其次,师生共读经典,能够消除师生之间审美的距离,最大程度地避免教师按个人主观意愿为孩子选择书目,使孩子阅读处于“非自由”的状态。共读就是共同生活;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与密码,拥有共同的语言。只有拥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保证交流的通畅。只有共同的密码,孩子们与老师的交流才会充满了欣喜,老师和孩子的交流才会充满魅力,只有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使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持续下去。

(2)营造浓郁的文学气息。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对孩子进行文学熏陶,还要营造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浓郁的文学气息。

学校里浓郁的文学气息的形成,可以借助班级的“读书角”。在“读书角”放置文学经典,在在墙壁上张贴经典名句,在图书室进行阅读,都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进行熏陶默化。家庭环境是否有文学气息也是很关键的。购置文学作品,家长和孩子进行共同阅读,才能形成浓郁的富有文学气息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文化素养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如英国文学史上的勃朗特三姐妹,她们之所以能写出蜚声世界的经典文学巨著,与她们小时候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她们的父母经常陪她们共同阅读优美抒情的文字,消遣漫长的冬夜。春暖花开的时候,她们常常聚集在野外,朗诵自己或别人的诗作。文学的种子自此就深埋在她们的心底,这正是她们能写出《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源泉。

3.拓展阅读文学作品的空间。

(1)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一般的。因此,要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文学作品。比如上完《猫》,就可以推荐老舍的散文和小说;学习《祖父的园子》,可以把萧红的《呼兰河传》介绍给学生;至于学习《草船借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选自古典名著的课文,更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好时机。

(2)充分发挥阅读指导课的作用。如果说结合所学课文给学生推荐文学作品属于零散推荐的话,那么阅读指导课则可以“批发”推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数学生原有的阅读基础以及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学作品,还可以利用导读课就文学作品阅读要求和方法作适当的指导。

(3)有效开展多种阅读竞赛活动。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学作品活动是很有实效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开展“走进文学长廊”写读后感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美文诵读活动等。通过一个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以后,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当学生感到阅读有意义时,就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重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来充实孩子纯朴的心灵,为他们打下一生发展的基础。孩子在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后,语文教材上那些简短的课文对他们来说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语文教育将成为与人类文化长河连接着的溪流,顺着这条小溪,孩子们可以溯流而上,寻找语文的源头,寻找知识的源头,寻找生命的源头。

参考文献:

[1]赵丽宏.永远不要做野蛮人[J].少年文艺,2002,(11).

[2]李振村.给孩子的心灵以滋养[J].小学语文教师,2003,(3).

[3]王丽.我们怎样学语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小学语文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