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像”挖掘地理现象的规律性

2009-07-06 05:19刘艳凤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环流洋流极地

刘艳凤

【摘 要】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分布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从地图上发掘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问题,还要教给学生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转换成图形的技能,使学生养成图文互换的习惯,善用图像挖掘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及其内在联系。

【关键词】地理图像 地理教学 原理规律 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反映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的重要载体,直观反映地理事象的时间分布或变化特征。利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像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较形象地反映地理知识,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现象在空间的分布、成因、发展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疑启发,步步深入,层层破解知识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使学生能够明晰地理原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应变能力。下面就教学实例说明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案例一】大气环流是大气环境中的教学难点,也是进行天气或气候成因分析的理论依据。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通过文字性语言理解大气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地理图像分析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引领思路,循序渐进,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如图1所示:

其次,将热力环流图回置于全球区域,假设A为赤道,B、C为南北极点,如果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则在A与B、C即赤道与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但实际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综合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则在30°附近出现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向由高压流回赤道低压,即形成低纬环流圈。而近地面部分气流继续向高纬运动时与冷空气在60°NS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于是在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副极地与极地之间分别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圈(如图2所示)。这样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来,帮助学生分析大气的动态变化,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案例二】在讲授全球大洋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学生感觉洋流分布是杂乱无序、纷繁复杂的,记忆没有方法,无所适从,如将其文字转化为图像语言,可将全球大洋洋流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巩固区域地理知识,直观、具体地反映大洋洋流的空间分布,又能以区域地理为平台,整合全球大气环流与大洋洋流的因果关系。比如,可引导学生先作出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如图3所示),因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这样综合考虑盛行风(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季风)、地转偏向力及海陆轮廓等的影响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作洋流的模式图(如图4所示),由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特点不同,在细化每个大洋洋流组成时注意局部地理要素的特殊性,这样通过边绘制简图、边分析洋流的成因,从中总结大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加强学生对地理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循序思维,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总之,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充分挖掘图像的功能可将局部分散而又抽象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图像挖掘地理现象的规律性,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智能,使其明确地理原理和知识结构,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极有好处,培养其创新思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喜欢
环流洋流极地
可怕的极地雪融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在极地盖房子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极地之星
谜底大揭秘
变压器并联运行在旁路带电作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