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价值观审视下的王熙凤

2009-07-03 03:02黄海曙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真性情角色

黄海曙

[摘 要] 文章从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不同社会角色入手分析,探究得出以今天的价值观来看,王熙凤实则是一个真性情的女子,即,精明强势的女性管理者;通情达意的爱人典范;温柔博爱的标准母亲;开朗大度的合格“闺蜜”;人生角色的完美演绎者,是个值得欣赏的性情中人。

[关键词] 王熙凤;角色;真性情

《红楼梦》问世已经有二百多年,如果把脂批的脂砚斋称为最早的红学家的话,可以说自《红楼梦》诞生之初,红学研究就开始且从未间断过。王国维、蔡元培、胡适、张爱玲、周汝昌等都从各自的角度考证红楼。近几年,又有刘心武开始“揭秘”红楼,考证出秦可卿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女儿,还将妙玉解释为一个为救宝玉最后与王爷玉石俱焚的杜十娘似的人物,且开始研究林黛玉的经济问题以及宝玉的血统问题。

本文并不想考证细节,《红楼梦》博大精深,之中的每一人物都值得细致研究探析。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年龄层次都可以有不同的感悟。本文想用二十一世纪的价值观来对红楼中人历来争议最大的王熙凤来做一番个性解剖。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子一直作为男子的从属而存在。三从四德是女子的行为标准,温良端方是女子的典范,相夫教子是毕生的事业。依照这样的价值标准,王夫人和薛宝钗可以说是正统意义上的模范女性。而王熙凤,虽出生名门,但在贾府上下和世人眼中,她独断专行、心狠手辣、权欲过盛、心机过重,甚至没有子嗣,是该为封建伦理所鄙薄的人物。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价值观产生剧变,尤其是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价值体现,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以今人的眼光来看,薛宝钗完美得让人觉得很假,林黛玉美得空灵,不懂世情、不晓世故,情商太低。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在众多人物中,王熙凤是最具真性情、最立体、最完整、最鲜活的一个。她拥有很多今天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优秀女性的特质。她亦正亦邪、嬉笑怒骂、爱恨自如,活得滋润精彩,活着最像个真人。是曹雪芹笔下的真正的“人”的典范,以下拟就王熙凤所兼具的社会角色来探讨一下这个今人眼中至情至性的女子。

一、精明强势的女性管理者

王熙凤毫无疑问可以称为那个时代的女权的典范。

首先,小说借不同人之口说出凤姐的精明强干聪明机智,如第二回中冷子兴说其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六回中周瑞家的也说她“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管家赖升说她“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辣,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小厮兴儿说她“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黑,两面三刀”;鲍二家的称其为“阎王老婆”。总之,这是一个精明强势、令欲施小计者无所遁形的女子。

其次,凤姐的管理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且说管理宁国府,面对宁国府“着实不成个体统”的局面,凤姐先是“理出个头绪来”,然后瞅准存在的弊端“头一件就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度,滥支冒领……”尚未理事,就能马上指出要害、对症施法、责任到人、赏罚分明。而不到一个月,把宁国府“筹画得十分整肃”,且“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而荣国府这个“职场”,上下几百号人,府里穷奢极欲的生活、挥金如土的耗费、婚丧嫁娶、喜庆寿筵,对外与侯门世家、亲朋故旧之间的繁文缛节的应酬等等,其管理难度绝对不亚于今天的一个中型企业。王熙凤亦管理得井井有条。

其三,王熙凤也算是个另类的管理者。对于府里的管理,她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唯贾母、王夫人之命是从。对于“抄检大观园”,她就很不赞成,虽然最终还是抄检了,但从凤姐的言行之中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立场,如在怡红院她帮着晴雯讽刺抄检者的那一句“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又如在探春处,她称赞探春的反抗,说侍书“好丫头,有其主必有其仆”等等。当其公公想娶老太太的贴身丫鬟鸳鸯时,凤姐明确对婆婆表示“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另还有凤姐劝开正在倚老卖老责难宝玉丫头的李嬷嬷,义正严词地管教贾环,对探春庶出身份表示同情,对司棋情事败露而毫无惧色表现出赞叹,对窘困的邢岫烟悄悄给予资助等等。凡此总总,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另类的、有个性的、仗义的、睿智的管理高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凤姐选拔的人才上,都可以找到和她相似的强势女性的影子。其欣赏的女子也个个堪和今天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相媲美,她的贴身丫鬟平儿自是一个难得的能干助手,另外对探春的改革计划她也是全力给予支持,还有对伶俐的小红的破格提拔,对晴雯的欣赏等等都体现出她爱才惜才用才的一面。

二、通情达意的爱人典范

以今天的婚姻价值观来看,王熙凤不失为一个很懂情调,很善于打理婚姻的高手。虽然说“夫为妻纲”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但众所周知王熙凤对夫君贾琏并不是百依百顺的,在这一点上,凤姐的婚姻意识似乎超前了两百年。

虽然她追求婚姻中的地位平等,但并不过多地闯入男性世界,凌驾其上,而是适度地表现出顺从,也很好地做到一个妻子的本分。比如第十四回中,她为远行的丈夫打点衣物包裹,并一再细细嘱咐侍从“在外小心服侍些,别惹你二爷生气,时常劝他少喝酒,别勾引他认得混帐女人。”表现出一个妻子对远行的丈夫的关心牵挂同时又提防的心理。而当丈夫归来时,她也会主动为他设宴接风洗尘。

从凤姐对其他男性的态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凤姐虽辣但贞的一面。对于见色起意的贾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狠狠地戏弄了这个心存歹念的色狼。贾瑞的最终结局是悲惨了一些,但是我相信以今天的价值观来看,这样的猥琐之徒也确实“活该”吧。除此之外,无论是家里的兄弟还是族里的男性亲戚,凤姐与他们的关系都把握地非常有分寸,哪怕是对贾蓉,也只是类似当今社会的逢场作戏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道德沦丧。

总之,凤姐的确做到了一个妻子的本分,如果不是琏二爷“喜好偷腥”的话,他们的婚姻应该还是比较幸福的。但遗憾的是贾琏是一个“不忠”的丈夫,于是凤姐的“罪行”中因此就增加了很重的一条——逼死尤二姐。按照今天的婚姻关系来看,尤二姐是个第三者,而且还是个见钱眼开的第三者。对于现代女性来说,谁能够做到与第三者亲如姐妹?对于今天的女性来讲,面对不可避免的婚姻危机,维护自己的权利,捍卫自己的婚姻,这是理所应当的抗争。况且凤姐在这一场“夺夫战”中,其实也只是个可怜的弱者和牺牲者。

三、温柔博爱的标准母亲

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巧姐,在女儿面前凤姐完全蜕下了“辣”的一面,而展现给世人一个温柔的,对女儿呵护备至的标准母亲的形象:巧姐生水痘,她可以放下手中一切事务,衣不解带亲自照护女儿几十天;王熙凤从不信鬼神,不信报应,也不委命与天,但是在巧姐身上,这一切都可以改变:她会为了巧姐向张道士去索要“护身符”,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字,为的是“借借她的寿”、“穷苦人压得住”,这一切都是与凤姐本来的个性相违背的,但是为了孩子她可以改变。所以在巧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凤姐强悍女人外表下一颗普通母亲的爱心。

最是体现母爱精神的是在贾府衰败,凤姐病重之时。第一百十三回中,凤姐自知不久于人世,最牵挂的莫过于巧姐。欲将女儿托付给刘姥姥,以求免遭劫难。而巧姐最终的获救,也是因为她的母亲王熙凤在世时施恩于刘姥姥而获得的报答。遑论凤姐是不是一个善人,但就母亲这个角色而言,她可以拿满分。

四、开朗大度的合格“闺蜜”

在缤纷的大观园里,王熙凤有众多的姐妹。在这妯娌姐妹群中,凤姐并不是一个铁脸的恶煞,她与姐妹们融洽相处,她若在场,就是总姊妹玩笑的中心。比如凤姐先前与尤氏就十分亲密经常互开玩笑,尤氏会专门为凤姐设家宴,且两人一见面“必先笑嘲一阵”;凤姐与李纨的妯娌关系也是嬉笑往来、毫无隔阂,比如她出钱赞助姐妹们的诗社,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里,素不通文采的她也会凑一句“一夜北风紧”来让姐妹们乐上一乐。在众妯娌姐妹的心目中,凤姐是一个“脂粉英雄”式的当家主妇,但更是她们的一个闺中密友。

同时凤姐对众姐妹们的认识与看法也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的评价标准出奇地相似。比如她摒弃门阀观念,欣赏庶出的探春,“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正庶误了事,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正庶得了去。”又比如她并不喜欢宝钗,曾对平儿议论宝钗是个“拿定了主意,不管自己事不开口”的人。相反,她对同样是真性情的黛玉倒是颇为亲密。在宝黛爱情中,她毫无疑问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她第一次玩笑地把宝黛扯到一起:第二十五回中,她就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甚至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这样大胆的诙谐的不带任何恶意的打趣,也只有凤姐这样的性情中人才可以做到。

众多姐妹中,被贾母称为“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的秦可卿算是凤姐最知心的密友了。她们性情相投,无话不谈。从秦氏得病到死去,凤姐无数次地红眼圈抹眼泪,比如第十一回,尤氏说:“她挣扎了半天,才是因为你们娘们好的上头,还恋恋舍不得去”;去探望秦氏“她紧行了两步,拉住秦氏的手,又低低地说了许多衷肠话儿”;秦可卿临死前凤姐还梦见她托梦与自己告别;秦可卿死后,“凤姐一见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以今天评价朋友的标准来看,王熙凤对朋友真心付出,也愿为朋友排忧解难、慷慨解囊,又是聚会的开心果,实在可以说是个难得一遇的好朋友。

五、人生角色的完美演绎者

除了以上王熙凤主要的人生角色外,还可以从其他人与她的关系之间来窥看一二:

在贾母眼中,这个孙媳妇是她最喜欢的几个晚辈之一,且喜欢之外更有欣赏,也是贾母,把她推上了极尊的地位,爱昵的称她为“风辣子”“泼皮破落户”,凤姐在贾母面前时庄时谐,把个老太太哄得非常开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凤姐虚伪的例证。从今天的价值观来看,她能哄长辈开心,且并不阳奉阴违地尽到孝道,也并未肆意侵吞长辈遗产,让长辈快活地度过晚年,这不正是真正的孝心么?

再来看凤姐与贾府众多丫头们的关系:作为丫头们的直接管理者,对犯了错误的丫头她确实相当不留情面,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并不胡乱赏罚,或者随意拿下人出气。相反地,她与这些丫鬟们相处得相当不错,尤其是那些行事妥贴能干的大丫鬟们。比如书中就有下人争着听凤姐讲笑话的情节:“一听说凤姐要讲笑话,小丫头子们都忙出去,找姐唤妹地告诉她们‘快来听,二奶奶又说笑话了。众丫头们便挤了一屋子。”在第三十八回螃蟹宴上,她竟不分尊卑与丫头们乐成一团。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出。凤姐对刘姥姥的厚待,历来就很受争议,有的认为凤姐是借着刘姥姥来讨贾母开心,所以作为回报,刘姥姥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实则,在刘姥姥身上,体现了凤姐惜老怜贫的善心,有细节为证:刘姥姥带着一大堆的赏赐回去时,考虑到刘姥姥即使有了赏赐的银子和物品,也是舍不得花或者换不到零钱,凤姐又格外给了令其专用雇车的零钱。这样周全的安排,怕是真正发自内心为他人考虑才会这样做吧。真心换来回报,所以在其女儿巧姐遭难时,刘姥姥能挺身相救。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毫无疑问不是个弱者,她有着优越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出众的才貌和果敢决绝的处事能力,所以她常常是一个胜利者。而世人总是同情弱者,忽视强者,于是王熙凤常常被世人错误地判决。李劼在《论红楼梦》一书中把王熙凤归为“豹子”一类,认为她的真性情和真情流露并不亚于史湘云和林黛玉,只不过她的真性情带有豹子的凶猛特征而已。王熙凤确实像豹子一般地凶悍,当有谁触犯了她的尊严和利益时,她会令对手浑身发怵、胆战心惊。但她的凶悍当且仅当表现在他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是一种反击而非主动进攻。且人本来就兼具善恶正邪两面性,也唯其如此,人才是个真人,才可爱。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有一段著名的评论文字“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人,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而在这众多真的人物中,王熙凤是最真的一个。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团结出版社,2002.

[3] 王朝闻.论凤姐.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4] 刘心武.红楼望月.书海出版社,2005.

[5] 张爱玲.红楼梦魇.哈尔滨出版社,2005.

[6] 李劼.历史文化全息图像-论红楼梦.2006.

[7] 红学馆.http://hongxue.org/.

猜你喜欢
真性情角色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真性情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职场惧怕“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