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课程需要整合。通过整合,科学地构筑课程体系,理顺课程间的关系,确定教材编写的内容范围,指出了高职教材应体现的特色及加强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整合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赵玉国(1965-),男,中州大学副教授,商务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高职院校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缺乏行业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教材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支持,因而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二)缺乏专业方向,相关内容的教材中知识重叠。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面向岗位群的,随着岗位的不同,所要掌握的知识也不同,知识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同样的知识对不同的岗位其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专业。
(三)缺乏沟通衔接,相关课程的教材内容自成体系。以“企业管理制度”为例,该内容在《企业管理》、《经济法》、《财务管理》等教材中均将其列为重点章节。因而在进行具体的专业课教学时,就会出现内容上的重复。一方面导致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另外,成套教材少,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个专业在同一学期中的平行课程或不同学期的先后课程教材内容重复率太高。先后课程的衔接性差,有些课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容脱节。
二、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一)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理念进行课程整合。首先,是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整合。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物流活动、物流管理活动等职业素质能力;专业选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整合,由浅入深地构建起以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技能为中心、多重素质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综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其次,是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用理论课程来指导实践课程的开展,用实践课程来验证、实践理论课程的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脱节、分割和拼凑的状况,有利于构建起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二)优化整合教材内容。针对高职院校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岗位的需求,首先要充分考虑和体现岗位所必需的实践环节、内容,合理地开发新的综合性的课程。其次在教材编制、课程实施过程中,还要引入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综合实践技能等训练,加强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实现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界定课程内容可以采用 “反推法”。首先以岗位职责及综合能力来确定专业课,然后围绕专项知识、技能,界定专业课内容,以实现专项知识、技能培训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与其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按知识的相关程度划分若干模块,专业知识提前渗透,实践教学相对独立,与理论教学平行并进,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应有机衔接、灵活配合。
三、校企合作“双师”参与是高职教材建设的保证
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必须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使知识学习与技术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使学校教师与工程第一线人员紧密结合。因此,高职教材建设也应通过校企合作来体现其特色,教材内容尽量要反映工程技术的要求。这里所谓“双师”是指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如高级工程师等,高职专业课教材的开发必须由两者结合,共同完成。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现时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由教师任主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主审,或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提供新工艺、新技术的操作资料,教师整理、归纳,再由企业人员审核。同时,每个暑期,专任教师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操作规范,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类考核方法,基本熟悉所任课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工作职责,为编写实用性教材、实践课程教材搜集详实的资料。
四、立体化是高职教材建设的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唯一方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和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在品种基本齐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应向实施精品战略探索、迈进。因此,高职教材建设应大力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果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将各种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即不仅有纸质教材,还应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五、以高职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推动教材建设
(一)在教材编写中“产学结合”的测评。高职教材的开发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地反映就业市场形势,在教材的编写中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未来工作岗位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理念。
(二)在教材编著者的组织上“双师型”的测评。在教材编著者的组织选择上,注重行业专家与教师的结合,适当选择行业专家一起参与教材的编写,从而保证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反映出企业生产岗位最新技术,准确实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还能够密切校企关系,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三)教材所体现职业能力培养水平的测评。现有的高职教材体系应服务于“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扩大教材中应用实例和案例教学的比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四)教材编写中实现学生“双证制”内容的测评。“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应建立有效衔接,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社会化技能证书考试接轨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钢。高职教材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6(07)
[2]王婉芳。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实施高职教材建设[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04)
[3]平若媛,龙洋。坚持特色抓好高职教材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07(04)
[4]邹林斌,李新民。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