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贻卿
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辅导员应如何应对进行简要的探讨,旨在使辅导员和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学生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且具有健康的心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应对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将来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他们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要求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适应力、抗压力、承受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才能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新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更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绪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亢玲等提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新生入学时着手,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旨在对大学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及简要探讨应对措施。
一、大一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失望感
进大学前,许多学生对大学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或者是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考取大学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学生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熬过了高考,就会进入一种他们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以至于学生们从高中开始便对大学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逃不过三点一线,也不过还是上课下课,背书考试,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继而产生失望、消极低落的情绪。还有少部分学生在高考中由于各种原因进入了比自己理想中差一些的学校,他们进入校园以后更难抵挡失望、厌烦、失落的情绪,甚至开始封闭自我。
(二)自卑自闭心理
大部分学生经过高考的一轮激烈的竞争,从各自所在的群体脱颖而出顺利地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带着胜利者的喜悦和家长、老师的叮嘱进入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甚至消失,面对班级里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他或她都只是普通的一员。这对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的心理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失落、自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一些来自农村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中,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的学习优势在经过高考的选拔后与进入同一院校的学生相比已经不复存在。而他们在见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方面与城里的学生相比难免有少许偏差,部分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学生总感觉见人矮三分,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孤僻,觉得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他。根据薛朝霞等对山西医科大学2006级的新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比较,农村学生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更多见,更容易出现强迫、偏执等心理倾向。敖小妍的研究指出,经济贫困的学生往往伴随着心理贫困。李向成对四川大学新生中的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明显的显示了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但是贫困使他们自卑,在同龄人中较为低调退缩,焦虑抑郁的情绪高于非贫困生。这些负面的情绪是很危险的,外界不加以干预调节就很容易产生冲动的行为,马家爵的例子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三)空虚感
高中期间许多学生都把上大学作为人生的一大目标。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松懈感,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心理上出现了无目标状态,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干什么。有的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觉得前途渺茫,常常抱怨、后悔、气馁,出现消极情绪;有的同学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好像失去了手杖,没有了依靠,不知所措,较容易产生空虚的心理。空虚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有些学生选择了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扑克、看小说,以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而不能自拔。
(四)人际交往障碍
进入大学之前,大多同学只是在同一学校、同一地区小范围内进行交往活动,人际关系单一狭小。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成长环境。同时,很多同学第一次离家、第一次住集体宿舍,离开了父母呵护、告别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的时代,遇到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理念便容易产生冲突。有些新生个人意识很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考虑了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了他人的存在和需要,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谅解;有些新生虽然渴望在与老师、同学交流中获得理解,但其自我保护心理太强,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从而更难认识到新的同学,造成恶性循环;有些新生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感到孤独压抑;还有些新生由于“孤独”、“空虚”,加上大学和异性的接触机会增多,便试图尝试恋爱,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与异性交往时常常困惑。新生人际交往受挫后,有自我封闭倾向,这种消极行为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心理健康。
二、辅导员应如何应对大学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如果不能及时的自我调节,而辅导员又不能及早发现给予干预和调节,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失衡期,将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更严重者还会产生心理疾病。
(一)注重心理学规律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陆钦斯提出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与一个人初次见面,45秒钟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最初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第一次的见面,辅导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仪表端庄,落落大方,谈吐要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语言要斟酌,措辞巧妙,言辞幽默。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是给学生做良好的心理辅导的首要条件。
罗森塔尔做过一个实验,要求教师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他告诉老师说,这些班里有些学生是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名单念给老师听,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里面随机挑选的,他们与班上的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可是当学期末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的时候,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辅导员应该常常和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肯定学生的优点,强化学生的信心。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新生入校以后,及时开展心理普测,尽早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新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同时,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摆脱入学的心理障碍,转化各种消极因素为积极行为。另外,还可开展大学生心理在线活动。一些学生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却不好意思或是不方便跟老师、同学说。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开通心理在线网站,把网址发布给每一个学生。每天都有心理教师在线值班。学生不论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在网上和专家直接对话,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有倾诉的对象常常可以消除烦恼和缓解压力。
(三)稳定专业思想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新生对所学专业有一定的消极情绪。怎样化解学生的消极情绪,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新生入学初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借此时机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逐步培养新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可以邀请本专业教师作相关专业说明,让学生认识专业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提高其专业认识,明确未来社会对自身的要求。同时,从入学开始就要帮助新生进行大学四年的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先确立近期目标,帮助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给自己准确定位;而后,使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帮助他们清除思想上的迷惘,克服懒散情绪,使他们产生紧迫感,以此确立大学阶段的学习成才目标。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介绍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发展趋势,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让新生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就业、什么是择业、什么是职业、什么是事业,以此为契机,完成个人发展计划,为将来的人生做好规划。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明风貌对学生的言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新生的思想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可通过校、系学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宿舍文化节、先进人物报告会、才艺表演等,让新生在展示才能的同时,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同时还能加深与辅导员、同学之间的了解,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五)关注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
辅导员应特别关注农村学生和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通过定期的谈心,留意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或是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判定是否需要干预。若是发现某些学生的确有自卑、偏执、强迫等心理问题的出现或是有出现的潜在危险,辅导员应及时找学生谈话,做他们的心理工作,或是请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为学生辅导,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参考文献:
1、亢玲,唐丽蓉.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J].中外健康文摘,2008(2).
2、薛朝霞,卢莉,梁执群.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
3、敖晓妍,彭绍荣.高校贫困生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向成,王英梅,李栓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5、方芳.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探讨与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
6、徐刚,裴雯.班级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6).
7、安丽欣.心理学规律在生化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
8、沈彬,吕守华,殷隽.农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谈[J].教育长廊,2009(4).
9、刘妍,张希.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