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三十年 沧桑巨变看担山

2009-06-30 08:09周新苗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2期
关键词:曾几何时全村山村

周新苗

有一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鲜花簇拥、绿茵成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生态自然、山川秀美;这里村庄整洁、管理有序;这里村民富裕,民风淳朴。它是一颗镶嵌在虞绍平原上的璀璨明珠,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担山村。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曾几何时,“破长衫(山的谐音,担山村原属长山乡),穷担山”是外人对担山村的评价;曾几何时,“日耙螺丝夜摸虾,冷手冷脚捂老婆”,是担山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有囡勿嫁担山郎”的说法,反映出担山人的贫穷潦倒;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的确良布、公社是我们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的代名词;曾几何时,税费重、上学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沉重负担,只得无奈地感叹……

解放后,担山的老百姓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由于村里的土地是有名的冷气田,粮食产量一直很低,村民过着“有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进村没有一条路,出门赶集要摆渡、走古纤道去东关。村内五个自然村,一座三拱石板桥,胆小的人还不敢往上走。连接各自然村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两个人对面要互相避让才能走过。路旁没有树,只有凌乱地长在垃圾和粪缸中间的杂草。村口最大的建筑群是老百姓的粪缸棚,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处处都得小心,稍不留意,就可能踩到垃圾或是粪便。

村子里有条河,河水早已是“五颜六色”,虽然天还不热,但已是臭气熏天。河的两岸也是一堆堆垃圾,很多小虫子在飞着。一些父母会叮嘱孩子:“千万别到河边去玩,又脏又不安全。”村子的脏祸及到了被“担”起的两座山,山上的垃圾很多都是村民们以前倒的,不少已经腐烂,气味刺鼻。由于没有垃圾箱,所有的垃圾都被随手抛到外面,村民们往往稍避一下行人就找个角落方便。俨然一个天然垃圾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率先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契机。1982年担山村的农民也实现了分田到户,打破了传统的大农业观念,一部分村民纷纷到上海谋生,做起了修皮鞋、摆地摊、做木工等手艺活。几年下来,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邻带邻、亲带亲地到现在已经有近40%的村民在外地经商创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村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全村村民收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60余元增加到2007年的11600元,30年增长72倍多。村级集体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后办起了担山茶厂、担山渔场、担山矿队等村办企业。针对外出农民较多,农田抛荒现象突出,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了两家园林企业,搞起了水产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984年的不到1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42万元,30年增长150倍。

三十年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改革开放所取得辉煌业绩的最真实记载:我们不会忘记拿着限量的票去排队买东西是怎样的情形;不会忘记小时候跟着卖三分钱一根的白糖棒冰的人,那悠长的叫卖声具有无穷的诱惑力;我们将几颗糖精用水泡着吃,和几个好朋友用手指蘸着分享好一阵子,那种享受决不亚于现在小朋友喝可乐、牛奶;最盼望的莫过于是过年了,除了能有一套新衣服外,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几毛钱的压岁钱,将它压在枕头下面甜蜜一整夜,那种兴奋、富足感是现在小朋友无法体会不到的;1984年,村里有个暴发户买了一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曾经轰动了整个小山村,村民们背着凳子像赶集一样地每天早早地争着去看那并不清楚的图像;BB机也曾经是一个时髦的代名字,装电话更是奢侈的外号,更不会奢望拥有手机、空调之类。但转瞬之间,全村电话入户率98%,空调、电脑都已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小汽车拥有量已达40多辆,每10户就有一辆,而且档次也越来越高,如宝马、奔驰。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超市、电脑、因特网、私车、高速、飞机……一个个新词层出不穷,一条条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崭新楼房鳞次栉比……这一切也使得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高速地改变着。

是什么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变化,给大家带来如此生机?是改革开放,是担山人的勇敢与智慧。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三十年里,尤其是新农村建设近十年来,担山在改革开放强劲东风的沐浴下,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个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欣喜地看到,担山村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十米宽的水泥马路从五长公路直通担山,村内所有马路全部硬化,并在两旁种上了各色各样的绿化植物,安装了明亮的路灯。河道彻底清淤,村庄内砌石护岸,村庄外生态自然。一只只漂亮的垃圾箱,一座座清洁实用的公共厕所,有序地分布在全村各地,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民有了自己的公共活动中心,球类、棋牌、影视、图书、健身等活动设施齐全。村里建起了公园、健身场所,办起了农民函授大学。群众医疗、生活保障日益健全,全体村民有了大病医疗保险,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养老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担山的老百姓不再为几千年不变、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发愁,不再为孩子的学费而焦心。反而享受着国家的农业补贴,享受着“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担山这片土地处处呈现一派流光异彩、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但看改革昔日,丰碑矗立,指今朝,辉煌铸就。这一切,让人恍如隔世。

今天,我们不能不对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时代的弄潮儿发出由衷的感叹,不能不赞叹担山1400多名村民是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开创精神,他们带领着担山这一穷二白、百废待举的小山村奔向了今日之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是什么让担山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们披肝沥胆,乘风破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担山人独有的创业精神!我看到了担山精神,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我们听到了担山精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正是担山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他们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人生的导航,更把为民谋福,为民谋利真真切切地落到实际行动上!

时代在召唤,热血在奔腾。今天的担山人,正搭乘改革开放的航船,扬起进步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弘自强不息之担山精神,建繁荣昌盛之和谐社会,创美好辉煌之担山未来,续蒸蒸日上之灿烂华章!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担山村)

猜你喜欢
曾几何时全村山村
全村唯一收件人
我请大雁落山村
曾几何时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
“曾几何时”:常被误用的词
“曾几何时”的误用令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