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和长青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河北省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河北北部山区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应是跳出“三农”来发展“三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行“统筹谋划,分而治之”的发展思路来解决: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河北省国民经济的大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河北省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局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河北省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之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布局。
关键词: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模式
河北北部山区指燕山山区,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市36个县(市、区),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72个县(市、区)的20.9%,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当前,燕山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在河北省属于后发地区,而相对于河北北部城市而言,该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落后,某种程度上讲,燕山山区新农村发展直接关系到河北省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能否实现。
一、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
北部山区的地理特点是石化、高寒、干旱、少田,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灾害频繁;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不能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河北北部山区虽然从地理位置上近京津,但北京和天津的辐射却难以达到该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河北北部山区经济发展一直滞后,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在河北省处于靠后的位置。以张家口市为例,2005年张家口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2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926元,仅为河北省的2/3。目前,张家口市还有50万贫困人口未能稳定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9。以离北京最近的赤城县为例,该县有贫困村13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0%;贫困人口5.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1.7%。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严重滞后,特别是张承的贫困县,建国后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是不修路、不输电、不上工业项目,赤城县1996年才获准对外开放,丰宁县1998年获准对外开放,错过了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先期开放发展的两个战略机遇期,造成多年建设性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在张家口和承德两市还有3000多村庄尚未通油路,占全部村庄的75%。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如今大多数工程已经毁坏瘫痪,灌溉能力低下,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弱,2009年年河北北部山区许多县由于天气干旱造成粮食减产,有些地方甚至绝收。同时北部山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欠账多,从调查看,3/4村还没有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社会保障覆盖率不高且水平低,村民的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超过80%的村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点,近二成的村饮水不安全,近六成的村认为饮水存在困难。
(三)新农村建设资金极其缺乏
河北北部山区各市基本上是后发地区,能够用于建设的资金有限,而且其下属各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实力弱,特别是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政府自身财力的依赖性更加突出。
(四)村级组织建设问题不少,影响了整体职能的全面发挥
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组织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村两委组织对自身的职能认识不清,工作方式不科学,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表现在以下方面:只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对组织群众发展经济、发展公益事业以及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不够;村两委不团结,群众对干部渐失信心。第二,村级班子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由于山区经济落后,村办集体经济几乎为空白,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谋求发展,导致村组织的人力资源不足;再加上村干部报酬偏低,影响了在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一些村干部长期外出,村组织几乎陷于瘫痪,在许多边远山区农村甚至没有人愿意做村干部。
(五)农民自身的能力不强
由于环境闭塞、信息不通,不少干部群众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想致富没有门路,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相应的社会资源,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远远不具备建设新农村需
要的主人翁意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二、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当前在如何有效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或模式选择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公共基础建设为重点,资金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工实施。二是以温铁军等人为代表,希望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模式,让广大农民获得经济上的好处。三是以贺雪峰为代表,强调在农民不能快速转移进入城市,农民收入不可能快速提高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此外,还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视域下,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依托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优势,走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生态型新农村。
由于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北部山区农村多属于后发地区,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省情,应将河北省北部山区放在全省统筹东西发展、南北发展、城乡发展的大局下来思考。根据河北省财力和河北北部山区独特的生产要素条件、区位优势、人文与生态环境及交通优势,北部山区农村发展的新思路应是跳出“三农”来发展“三农”,也就是以“富裕、文明、和谐”为主要目标,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行“统筹谋划,分而治之”的发展思路来解决,把河北北部山区农业发展放到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全省社会全面进步的大局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全省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之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布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研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
(一)将河北北部山区农业发展问题放在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战略中予以解决
河北北部山区的农业问题其实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虽然布局分散,总量不高,但由于其近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它不单纯是农业问题,也是环境问题。河北北部山区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环京津的地理优势和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燕山具有的多样、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京津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环京津的客观现实使山区经济发展的选择只能是特色生态经济。从这个优势出发,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在种植上可实行区域布局、区域联动,改变过去自给自足的种植习惯。发展养殖业应主攻草食型,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北部山区农业发展要突出河北北部山区的特色,抓调整,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念好“山字经”,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将河北北部山区农村建设问题,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的背景下统筹解决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北部山区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河北省北部山区大部分县乡镇政府财力有限,难以提供广大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总的方向应是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性,应按照政府和市场结合、权责明确、兼顾农民承受能力和循序渐进等原则,以当前山区农村已经小有成效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以路、水、电为重点,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为提高供给效率,需要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例如,减少政府层次和财政层级,建议乡一级政府变成县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实行“省管县”体制,同时建立供给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与公共产品供给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实现农村公共产品“自下而上”供给决策程序;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筹资制度。对一些特别偏远的山区,实行公共品供给难度较大的,实行移民政策,通过梯次移民和集聚优化村庄布局,让人口适度集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人口的集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复原与保护。
(三)将河北北部山区农民提升的问题放在科教兴农的总目标下解决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通过科教兴农提升农民素质,将物质富裕、精神丰富、管理民主统一起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因为山区人口分散,学生上学要走很远的路,因此要适当增加山区学校设置,合并学校要视情况而定,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不失学不辍学。此外,还要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其次,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其中,最需要强化的是对北部山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它包括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再次,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发展劳务经济。
(四)将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放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下加以推进,加强村政管理
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基层党组织,仍然是关键中的关键。第一,拓宽选人渠道,对一些后进贫困村一时难以找出合适村支部书记人选的,可采取从党政机关下派、从先进村选调、从大中专毕业中选用、从退伍军人中物色等多渠道形式选配的做法。第二,加大科技和市场经济教育培训力度,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具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带领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经济的本领。第三,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监督机制,要注意从优秀村干部中培养和选拔乡镇干部,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第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健全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等制度,这是培养山区村民主人翁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为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编号20090501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其中,李秀芳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