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的误用令人忧

2009-01-27 04:31韩延明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曾几何时五星红旗交代

韩延明

“曾几何时”是一个似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成语。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对这一成语的运用常常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曾几何时”也时时见诸报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无论是哪个知识层次(包括新闻媒体)的人,在使用时都频频出错,以致于以讹传讹,贻误后学,令人不胜忧虑。

请看以下两例:

(1)此刻的天安门广场,八万余名青少年用明黄与鲜红的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纪念的庆祝,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庆祝的纪念,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国庆60华诞阅兵式开场白)

(2)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汇成海浪,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联合国上迎风飘扬: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载着自豪矗珠峰之巅,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伴着卫星在太空翱翔: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神州飞船傲天展望,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见证辉煌。

(喜迎国庆60华诞之《五星红旗》第一节)

很显然,在这里,作者把“曾几何时”都理解成了“曾经”或“在那个时候”,这是误用这一成语的典型实例。

其实,“曾几何时”中的“曾”是文言副词,有“乃”的意味。“几何”,若干、多少。“时”,时间。这一成语是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没过多久。成语出自宋·赵彦端的《介庵词·新荷叶》词:“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这一成语的解释是:“时间过去没有多久,这里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李行健先生主编的现行较权威辞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D04年版)对“曾几何时”的注解是:“表示时间没有多久(几何:多少)”,并举例说明:“曾几何时,阴谋就被揭穿了。”

清代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写道:“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正确运用这一成语的例子还有很多:

(1)室燃日:“善哉善哉!吾计决矣。”曾几何时,密授秦桧以江南称藩纳岁币之说,而息兵养民矣。(《谢叠山集》卷一,商务印书馆)

(2)自收割以来,生吞活剥,曾几何时,屈指计之才六十日耳!(王有光《吴下谚联》)

(3)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4)讲到这件事,可算文学史上一段伤心事,当时何等轰轰烈烈,想把旁行斜出抬举出来,化为康庄大道,曾几何时,遭逢古典派与普罗阶级的夹击,以致壁垒沉没,队伍哗散,岂不可叹可羞!(俞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5)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统统砍掉了。(王春瑜《风雨故人来》2000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既然“曾几何时”是指“没过多久”的意思,那么,使用这一成语时,在它的前边,一般要交代、说明有关的时间问题,不能凭空、突然地在没有“没过多久”之意的地方滥用“曾几何时”;或者,在“曾几何时”之后,一般要交代“没过多久”之后事情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它绝不能用来表示对往事的回忆。像开头所举例(2)一样,以下几例开头就用“曾几何时”,其误用之嫌更是显而易见。若把“曾几何时”换成“当初”、“曾经”、“有一段时间”表意就准确了:

(1)曾几何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已把竞技比勇的场地转到了高山峡谷、急流险滩……(1994年5月2日《文汇报》)

(2)曾几何时,当阿旦、福尔曼、佛雷泽、约翰松、杜兰这五名美国昔日的拳坛霸王纵横江湖之时,他们的乖乖小女梳着小辩撒娇。如今,老拳王纷纷淡出江湖……(2000年8月11日《参考消息》)

(3)曾几何时,小羊因山羊绒而贵。身价倍增……这两年沙尘暴渐多,人们又开始以另样眼光看山羊。(2000年10月10目《光明日报》)

由以上分析可知,“曾几何时”这一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特定的语言环境,切不可信口开河。在使用这一成语时,它的前边一般应交代相关的时间、场合;后边要交代历经较短时间后事情的发展趋势或结果。否则,就很有可能是误用、滥用了。

猜你喜欢
曾几何时五星红旗交代
游黄山 曾几何时峥嵘月
存在心中的五星红旗
啊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颂
我爱五星红旗
曾几何时
交代
交代
盗墓者的“交代”
研究设计应交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