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研究报告

2009-06-30 01:01任健美
中国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聋儿聋人手语

赵 庆 任健美

摘要:双语教育是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聋儿教育新模式,我校自2004年5月起参与了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项目实验。在聋学前双语教育原则、双语教育理念和策略、双语教育中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的协同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双语聋教育研究

分类号:G762

1项目的总体设计

1.1背景

双语聋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聋教育理念和方法。在过去的20年里,这一理念和方法在西方很多国家通过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现在在北美和北欧等一些发达国家,例如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已将双语聋教育作为该国聋教育的基本国策,在世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如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地区等等,双语双文化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

有研究者指出。手语语言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创立。手语是人类语言的认识已成西方学界共识,即聋人手语是真正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是形义结合的手势一视觉沟通符号体系。所谓“双语”是指聋人手语和本国官方法定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双语教育是指以两种语言为媒介实施教育。两种语言是指运用“手语”和本国官方法定语言对聋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和系统。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项目中的“手语”有别于现行教学中运用以及在正式场合中使用的手势语和指语,特指聋人在日常状态下交流所使用的自然手语。

2004年5月,挪威聋人福利基金会和江苏省教育厅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江苏省四所聋校开展双语项目研究,我校有幸参加了实验研究。

1.2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1)海尔默·麦克白斯、马克·麦斯切克的聋双语理论:除了聋的直接影响,即有关听和说的影响外,聋还存在着第二影响,即许多由于孩子的听力损失而带来的后果,他们影响着孩子与环境的交互,甚至影响其社会化过程。而手语的尽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聋儿与环境的正常交互,并将对聋儿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1962年,皮尔和兰伯特的研究结果表明:双语有助于增强某种认知特性——“双语教育更能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双语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一个比较浓厚的双元文化环境有益于智力的发展;两种语言之间存在正迁移。”

(3)双语的“思想库模式”理论认为,双语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人具有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能力,思维刺激了两种语言,同时又被两种语言刺激,这种刺激促进了双语者的认知发展。双语的“阈限理论”认为:精通双语将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不精通双语将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负面效应。而“依存假设”认为: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水平部分地取决于第一语言能力水平。

(4)吉姆·卡明斯认为:孩子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试图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有自然语言的基础。

(5)帕尔森等汇总了语言习得年龄的相关数据并得出相应结论:证据表明,母语(第一语言)的发展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而缺失这样的发展将造成的严重影响是哪一样语言也学不好,最终导致半语。

虽然,我们目前还难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聋教育双语教学的理论作为支撑,但以上这些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1.3项目研究的目的、方法和途径

1.3.1目的

(1)探索适合国情、校情的双语聋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2)初步研究、运用双语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提高聋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研究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促进双语教学效益最大化;

(4)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3.2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课题实验的行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反省式的研究。

(2)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调查法。采用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

1.3.3途径

从2004年开始,我校不断招收聋儿学前班学生,并按照聋儿的年龄和学习需要分别成立了两期(2004级和2006级)双语实验班,同时选择了2003级一年级新生班作为实验对照班(即现在的六年级)。

同时,学校成立了双语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并选择了专业聋儿康复老师和优秀聋人老师作为双语实验班教师。

2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聋学前双语教育原则的研究

根据学前聋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研究并归纳了以下聋学前双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我校借鉴普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将学前聋儿双语教育活动划分为七个块面,即晨间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教育活动(双语及其他教育)、游戏活动、技能活动,以及户外活动。这七个块面的活动内容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着眼于聋儿的全面发展。

主体参与性原则:实验班教师根据这一原则设计教学活动,力求使教学内容适合聋儿的发展水平,力求使形式和方法生动有趣,吸引聋儿主动参与、积极操作和探索。如《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有趣的活动中亲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形成统计的概念。

有序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原则:首先,我们将一年的教育目标、内容合理分解到两个学期中;再将一个学期的目标内容分解为短期阶段目标(一般是月、周);最后是将短期的阶段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分解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还注意结合时节提出具体要求,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与生活相联系。

人文性原则:在确定双语教育内容时,既考虑到两种语言本身(汉语和聋人手语)的形式和结构的获得,又要考虑两种语言所代表的精神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人文内涵,产生对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如:通过组织学生编排哑剧小品、开发手语游戏、开展手语故事比赛、介绍优秀聋人事迹等,帮助学生了解聋人群体,产生正确的身份认同。

2.2双语教育理念和策略的研究

2.2.1两种语言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第一,提高聋儿第一语言(手语)的能力:五年来,我们通过让聋人教师开设手语故事课,培养聋生用手语表达故事的能力。起初阶段,孩子识字少,聋人教师就用娴熟而富于感染力的手语“讲”给他们看,然后设计不同的问题,鼓励孩子大胆地运用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每学期期末,学校对双语班聋生的手语表达能力进行检测,主要项目有:让学生看图用手语表达意思,用手语与老师进行话题沟通,用手语讲故事等。实践证明:手语的尽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聋儿与环境的有效交互,有助于提高聋儿的交流能力和学习动力。

第二,提高聋儿汉语语言的能力:我校双语班

特别注重对聋生进行第二语言(汉语)词汇和语法能力的培养。例如:学前班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明确了汉语的词汇和简单句子的教学目标,期末考核评估,保证聋儿第二语言学习目标的落实。再如:双语班进入小学阶段后,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了“天天写”本子,对学生进行汉语书面语的表达训练,五年来,双语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句。持之以恒的语言训练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也为学生今后形成较好的双语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聋儿第二语言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第一语言(即自然手语)的学习基础,手语的学习和掌握,为聋儿提供了一种适合他们的语言学习系统,切实地提高了聋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聋儿学习、理解、掌握汉语变得更加轻松。

2.2.2创设与双语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1)创设语言习得的学习环境:为了充分利用聋儿的视觉优势,给聋儿创造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双语的条件,学校将图片、手语、文字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布置了“双语”环境,如:双语标志牌、双语宣传橱窗、双语名言警句等。

(2)创设双语平等的使用环境:通过“手语节”、“双语校园”,聋人教师每周对健听教师进行手语教学、手语考核等措施有效提高健听教师掌握聋人手语的水平,遵行只要聋人在场就必须使用双语的原则,为双语创设良好的使用环境。

(3)创设沟通无障碍的家庭环境:五年来,我们通过对家长手语培训、亲子活动等载体,帮助家长提高与聋儿的沟通能力,为聋儿在家庭中创造更为宽松的交流环境。如今,家长逐步认同双语教育理论,都能较为顺畅地用手语与孩子进行沟通。不断更新的聋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为提高双语教育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双语教育中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协同教学的研究

项目实验之初,我校根据专家组的指导开展了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协同教学授课模式研究。

原则:首先,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双方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即彼此是平等的,双方都是为了同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其次,双方在合作中要信息共享。这里强调的是,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对于所获得的学生的信息、情况要一同进行探讨与研究。实践证明: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双方从各自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情况时,往往能以一种更客观的眼光去评判,以更谨慎的态度去寻求给予帮助的途径。

实施策略:(1)协同在课前:制订个别教学计划、拟订教学方式及流程,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协商拟订协同教学的方式与流程,并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准备。五年来,我们逐渐形成了“双主体、双发展”的聋健协同教学的模式。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双主体的活动,教师(聋与健听)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不可偏废,而师生的共同发展又是互为前提的。(2)协同在课堂: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优势互补,体现出更多的相互协作和“补台”,基于双方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使合作逐步达到了最优化。(3)协同在课后:聋健两位教师分别找出自身和对方在授课中的薄弱环节加以“补习”,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开展多元化的评估。实践证明: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协同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整合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授课优势,从而达成优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3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3.1双语教育对聋生发展的影响

根据双语班教师及其他教师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接受双语教育的聋生有如下发展:与往届同年级段学生比较,双语班学生的发展更全面。主要表现在:(1)学习掌握汉语的能力更强:数量多,速度快,理解强。(2)在课堂中思维较活跃,联想较丰富,知识面宽,能与教师进行积极的、无障碍的沟通。(3)在课外与家长以及周围人群的交往积极主动,并乐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

双语班学生的手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当聋人教师丁老师问学生:你们什么时候会笑?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吃蛋糕时我会笑、高兴时我会笑、看电视时我会笑、玩滑滑梯时我会笑、吃冰棒时我会笑、跳舞时我会笑、喝牛奶时我会笑、做游戏时会笑……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弄得老师都应接不暇。丁老师又笑问学生:你们什么时候会哭呢?没想到,他们还是对“答”如流。看到学生们能自如地运用手语,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丁老师和在场的老师无不为之惊讶,都夸双语班的孩子实在是活泼、聪明。近两年,双语班学生演绎的多个手语故事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双语班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双语班的姚老师担任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15年,她接任这个班后也发现双语班学生整体的书面语能力普遍高于以往同年级段的学生。

据统计:双语班孩子通过学前三年的学习。已基本认识汉字(词)近千个,基本能阅读、理解普通低幼读物。升入二年级后,写话和日记的质量明显优于以往同学段的聋生,有的孩子还在家中和父母进行简单的笔谈,下面是双语项目四年级学生的日记摘选: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终于戴上了红领巾。心里真高兴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今天,我生病了,早上起床时我不想去上学。妈妈对我说:“不行,一定要上学,不然就跟不上其他同学了。”临走的时候,妈妈还给我带了一瓶药,叮嘱我按时把药喝掉。我默默地记住了妈妈的话。

今天,我凌晨5点钟就起床了,我不敢吵醒家人。就悄悄地到厨房里煮粥。后来,奶奶起来了。她津津有味地吃着我煮的粥,直夸我是能干的好孩子!

我校为进一步研究双语班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设计了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估活动,评估结果如下:

第一,调研、评估了双语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语文作业,分析后发现:双语班学生的文字理解和书面语表达方面的得分(丰富性和准确性)都明显优于对照班(15个百分点),双语班学生的句长比对照班平均多将近30个字。

第二,调研了历年来对照班语文试卷,分析后发现双语班语文考卷难度均大于对照班,从卷面上看,双语班学生的文字理解和书面语表达方面的得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班。

第三,2009年的双语班语文教师在一次非正式的语言积累和表达的调研测试中发现:双语班(二年级、四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双语班学生的问题回答参与率和正确率与对照班相比,分别高出了80个百分点和50个百分点。

3.2项目研究中教师的成长

我校在实验中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双语教育实验目标为引领,以促进双语教师教育观念更新和专业水平提高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双语教师的专业实践,开展双语教学的行动研究,努力促成双语教师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发展。五年来,双语班教师共对外开设研究课20余节,撰写论文30余篇,尤其是聋人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如聋人教师丁峰楠的两篇双语研究论文在2007年台湾地区手语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4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在聋教育中,双语教育无疑给聋生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但我们离科学而有效的双语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地探索:

第一,认真研究聋人手语,不断完善聋人手语,因为只有在习得较为完备的第一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期待聋生较好地掌握第二语言。

第二,聋人教师和健听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手语水平,因为这是双语聋教育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

第三,虽然我们在五年的实验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进步,但我们目前还无法拿出确切的数据来证明双语聋教育这一体系给聋生发展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下一阶段我们必须要认真落实的——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双语教育开展进一步的深入实验研究,用确实的数据论证其有效程度。

(责任编校周耿)

猜你喜欢
聋儿聋人手语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在聋儿康复中的运用价值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聋校低年级语文课堂互动研究
携手聋儿 奉献爱
奇怪的手语图
聋儿语言康复,父母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