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玲
随班就读作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主体形式,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在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独特的、同时也是巨大的作用。但随班就读质量偏低的问题日趋凸显,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随班就坐”或“随班混读”,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与普通教育之间也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随班就读乃至义务教育的质量。
1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是政策支持不力。目前的政策依据主要为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曾经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改进,切实提高质量,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随班就读质量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而事实上,仅仅获得同等的就学机会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随班就读学生应当像同龄的普通学生一样接受高质量的、适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公平教育。
第三,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测。随班就读缺乏质量标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效果等等乏人问津,由此造成大量随班就读学生“混读”的现象。
2对策建议
教育质量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杠杆。构建随班就读质量监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建构、内容标准、组织实施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议如下:
2.1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随班就读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将其视为促进随班就读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必要的调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质量监测引导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学质量观念,规范教育行为,营造高质量的推进随班就读的良好环境。
2.2建立随班就读质量监测体系
将随班就读质量监测融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之中,建立国家、省、地市、区县监测网络,由国家提供标准和技术,省市负责本地区的规划。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监测实施。
2.3制定科学的质量监测标准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特点,制定科学的随班就读质量监测标准体系,使质量监测有章可循。监测标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随班就读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随班就读对象本身也是一个异质的群体,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不一,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就学业能力而言,智力障碍学生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科学的质量监测标准意味着在认同学生差异基础上的“量身定做”的标准,还意味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随班就读质量监测既涉及到随班就读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与质量,也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还需建立随班就读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业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等。
2.4创新监测方法与监测过程
利用第三方力量进行随班就读质量监测,能更好地保证监测的客观与公正。同时,增加监测方法与监测过程的透明度,提高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价值。
(责任编校周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