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09-06-26 05:16蔡咏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音韵歌谣童谣

蔡咏梅

一、 创设情境,感受亲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节课让我们再次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这农家的篱笆小院,重温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那份温馨、甜蜜和幸福,回味母亲为我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 品味歌谣,重温亲情

1.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尽情吟诵歌谣吧!

2. 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甜蜜、温馨和憧憬,老师知道,你们用心读了,读到心里去了。

(1) (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

a. 想想吧,在这月光如水的夜晚,妈妈一边轻轻地拍着儿子,一边柔柔地吟唱着歌谣,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b. 这风清月朗的夜晚,万物都浸染在柔和的月光里,妈妈忍心打破这份宁静吗?妈妈凝视着天上的月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呀?(楼房、白衣、太阳)是啊,心里可美呢!

c. 忙碌了一天的妈妈,晚上还为我吟唱歌谣,可见她是多么的——(勤劳、辛苦、爱我呀!)

d.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

(2) (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他们读得怎样?让我们看看怎样读才好听?

a. 听出来了吗?这歌谣里有妈妈的梦啊!那是什么?

b. 这也是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梦啊,有梦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c. 这梦,可以装在心里,可以深情吟诵,还可以配上曲子唱出来。哪位同学想唱给我们大家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两首童谣,通过读、背、唱等教学手段品味童谣中散发的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情趣和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在淡淡的月光下,母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

3. 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母亲的吟唱真是太美了。童年的孙友田感受到了,长大后他是这样回忆的:“她用……音韵。”(指一女生读)

4.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两首歌谣。啊,教室里立即飘满了你们这优美的音韵。

[设计意图:“音韵”一词的理解,如果单独解释词义为声音的节奏旋律,很枯燥,这里让学生通过女生读、齐读,去感悟品味,从而理解音韵就是美美的说话声、读书声,让词语的意思在朗读中轻松的体现。]

5. 在这迷人的夏夜里,妈妈还为我唱了许多童谣呢。谁记住了就站起来背诵一首,好吗?

[设计意图:这里根据歌谣的特点,赋予音乐的元素,让学生和着节拍背诵童谣,又一次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让学生的心灵浸润在诗歌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中,获得与作者心灵相融的快乐,在快乐中得到启蒙。]

6. 在这些童谣里有着妈妈那辈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啊。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来:如果——,那该多好啊!

三、 品悟课文,融入亲情

1. (播放录像)简介黄河故道。

2.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同学们,歌谣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吗?那是怎么来的?

3. 贫瘠的土地、清苦的生活没有磨灭黄河儿女的意志和信念,他们用淳朴的歌谣表达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生生不息的歌谣是从他们心里“长”出来的。

4. 虽然母亲不能给我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她“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使我懂得,什么是幸福生活,怎么创造幸福的生活,使我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启蒙!这就是——“月光启蒙”!

[设计意图:通过“长”字的理解,让学生想到黄河岸边的祖祖辈辈,想到了黄河儿女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既感受了文字的魅力,又感受了黄河儿女的乐观向上。]

5. 母亲不是歌唱家,却唱出了动听的歌谣;母亲不是诗人,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启迪着我幼小的心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无以回报,只能用点点墨迹表达“我”的心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孙友田的一首小诗:

《同写一首歌》(节选)

问您要一缕春风,

您给我一个春天。

问您要一方基石,

您给我一座大山。

问您要一朵茉莉,

您给我一座花园。

问您要一句名言,

您给我一群圣贤……

四、 作业布置

1. 收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

2. 走进孙友田,读读他的诗歌。

(作者单位:洪泽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音韵歌谣童谣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春天的歌谣》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