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让孩子读懂什么

2009-06-26 05:16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水底理解课文北风

刘 红

听课,一年级,《北风和小鱼》。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读懂了“北风厉害”“小鱼不怕”。

身后一位同行,探身问我,学到北风“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时,似乎应该告诉学生:河面结了冰,水底没有冻住,并不冷,所以小鱼当然不怕北风。

身旁一位英语老师,接着笑道:总是看不懂语文,绕啊绕,到底想要给学生什么呢,依我看,就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小草、梧桐树、小鸟也不怕北风,来年还不是照样绿,照样长叶,小鸟照样欢蹦乱跳的。

不由想起,一些老师教学到最后常常会设计的几个环节:小鱼在水底会对北风说什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北风”,怎样的“小鱼”?你喜欢北风还是小鱼,为什么?

恰好在网上看到一位资深老师谈到这篇课文的解读:“《北风和小鱼》,那个‘和字怎么理解?还有,就这篇教材而言,它之所以和《大海睡了》《冰花》放在一起,其实是用童话的形式告诉孩子们一种自然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再去思考教学的立足点。”

又特意找出教参,在教学要求的三条中,除了读书、学字外,第三条写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通篇未提及“自然现象”,且多次出现“北风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体会北风狂妄可笑,从而领会课文的含意”。

《北风和小鱼》,到底要让孩子读懂什么?低年级课本中用童话形式渗透自然科学教育的课文,孰轻孰重该如何拿捏?

童话是幻想、生动、丰富的,阅读童话强调的是主观感受、情感体验,标准是多变、多样的;科学是真实、精确、简约的,学习科学强调的是客观事实、是非判断,标准是规范、统一的。

是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沉浸于情境,“认定”“讨厌”北风的“骄傲”,“发现”“喜欢”小鱼的“勇敢”,也要像“小鱼”那样不怕“北风”;还是一定要点明(哪怕是设计很巧妙的方式)其实青草、梧桐树、小鸟、小鱼冬天就该是那样,这是自然规律?

是让一年级的孩子相信童话的“真实”,体验童话的情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还是读完童话后,要抽出其中的自然现象,让孩子明白客观规律?

不得不想,《北风和小鱼》是语文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如果是我,会怎样设计教学?

领着孩子走近“呼呼的”北风,想象北风“吹一吹”的“得意”,有滋有味地读出小鱼“就不怕”的勇敢和“捉迷藏”的快乐,感受北风“哪里知道”背后的可笑、自以为了不起。发现生活中的“就不怕”,说一说像小鱼一样勇敢的蜡梅呀、青松呀,小朋友的快乐。

小小的孩子,可不可以不急于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急于说“其实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一个好玩的故事,好好地读读,好好地写字。

猜你喜欢
水底理解课文北风
北风催眠曲
探险者都爱的水底深渊
我来分一分
北风
北风最爱恶作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
北风大人
“证据”:就在深深的水底下——《今生今世的证据》“读不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