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芬
学生用“好像”造一个比喻句。低年级的小朋友写道:“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比喻准确,语句通顺。若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写的比喻句竟然还是这样,那么他的语言就是僵化的,是没有生命的。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到造句备受冷落,且已变身为一项机械的作业,很难看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项造句训练。甚至有的教师当学生正在努力尝试着书写自己内心最美丽的文字的时候,却再三地关照:“造句中那么多错别字,考试的时候要扣分的!应该写你最有把握的句子!”
造句,不是简单地“顾名思义”之后的概念,造句是一门艺术,它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学习和掌握规范化语言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所学的词语、发展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造句的质量呢?
对策之一:造句要有对象感
造句如果没有对象感,就失去了说话的意义。正由于教师对造句这种语言训练缺乏对象感的认知,学生说的句子总像一张平面图,即使是美的,但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不是发自内心的语言。而只有当造句的时候有了对象感,你的语言才有温度。
有对象,才有情。比如,学习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后,可以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多么……多么……”造句,此时,就要让学生眼前似乎就真正站着这一位慈祥可敬的老人,要答复巴金爷爷信中的内容,对着他说自己读信后的感受,谈论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言为心声”才能“言之有物”,寡情心枯就会淡而无味,而言为心声才会情溢于表!
对策之二:造句要有情境感
教完《天火之谜》一文,教师要求学生用“不足为奇”造句,有学生写道:小学生上网玩游戏不足为奇。
这句话是通顺的,但是并不能准确地表达词意,恰当地运用词语。为什么“不足为奇”?前因后果没有交代明白。针对这个问题,我抛出话题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现象的?”请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表示赞同,因为现在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家家户户都有电脑,连一些退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都喜欢网上打牌,小学生上网打打游戏也是很正常的,这叫顺应潮流。但是有的同学有不同意见,认为我们小学生不能沉迷于游戏中,许多网络游戏能消磨人的意志。我随即请学生用上“不足为奇”发表意见。有一位学生这样写:虽然玩电脑游戏已经成为了时尚,连我奶奶玩电脑游戏也不足为奇,但我觉得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因为游戏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造句也要讲究情境。“求境”即指句子要写具体,指导学生造出来的句子要有前因后果,句子反映的内容要具有情境性,具有时空氛围。以“你是如何看待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现象的?”为话题进行了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创造了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造句的欲望被激发了,那么句子便会脱口而出,大大降低了学生造句的难度,比空坐在位子上冥思苦想要好得多了,这样的训练是有效的。
对策之三:造句要有适当的距离感
《黄山奇松》一课要求用“饱经风霜”一词造句。一开始学生的造句几乎千篇一律:学校的松树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生机勃勃。他们能正确运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但是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学生的语言就得不到发展,充其量学生只是在掌握“饱经风霜”一词的基础上,模仿原句写了一句话。所以,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让学生与教材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为此,教师必须丰富词语的内涵。“饱经风霜”是指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哪些人或者哪些物可以用“饱经风霜”这个词来形容?学生闭上眼在记忆库中搜索,有学生说:“菜场里看见卖菜的老年农民的脸可用‘饱经风霜一词形容,因为他很瘦,眼角和额头有很多皱纹。”有学生说:“爷爷的脸饱经风霜。”还有学生说:“学校旁边小弄堂里,那一条破旧不堪的路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因为它已经遭受了无数人,无数车的践踏。”……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