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2009-06-26 05:16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笔顺大纲语文课程

张 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教学一向不大被人们重视。虽然大纲上有要求,课表中也排入了写字课,但实际上常常被挪作他用。至于毛笔字,开设得就更不正常了,有的学校怕学生弄脏了手脸和墙壁,干脆将毛笔字停掉。学生的写字基本功堪忧,写字姿势的正确率很低。

进入新时期,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 现在电脑都普及了,让学生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值得吗?尤其是毛笔字,已经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又不要人人做书法家,何必让小学生去练?

可是恰恰相反,国家不久前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未因为电脑的普及而降低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相反倒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电脑取代论者”只是把汉字看作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殊不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写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也就是说,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灵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得郭沫若先生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词:“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写字可以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呢?因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

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品质又能对学习其他课程产生良好影响。上海市内江路第二小学曾对小学生写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做过测试,其结果是: 语文学习成绩优良的85名学生中,写字不符合大纲要求的只有8人,占9.4%,而在17名成绩属于中差的学生中,却有14人写字达不到大纲要求,占82%。在数学成绩优良的69名学生中,有87% 的人写字达到了大纲要求,在成绩属于中差的学生中, 写字达到大纲要求的只占25.6%。(方水浩《小学生写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写字往往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反应。扬雄在《法言》中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写字是用线条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岳飞是个抗金英雄,他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透出一种刚毅挺拔的英雄气概。所以有人评论他是“字如其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写字来表现,反过来说,写字活动对于陶冶人的性格、气质、情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因为在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语言学家洪堡特把这个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坚持写字,就能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在《难忘的一课》(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中,一位船员看到光复后台湾的一所小学校里,青年教师正在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的眼睛湿润了。老师只是在教孩子们写字吗?不,他分明是在向孩子们传递着民族的感情,爱国的情意!

诚然,电脑的普及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用电脑制作文本的确是便捷多了,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书写活动,更不具备写字活动本身所特有的育人功能。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写字教学进行再认识。新的视角“新”在哪里?我们只要将《语文课程标准》跟过去的大纲比较一番,就能知道“新”在何处。

一、 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

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都是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中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我们不应将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作为独立的知识去传授,更不应当拿这些内容去考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此种情感体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是融合为一体的。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一旦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整洁了。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脏兮兮的,作业本子也和本人一样脏兮兮的。后来由于天天练字,天天在优雅的古筝声中描呀仿呀,久而久之,字写干净了,人也变得干净了。现在做的作业,跟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家长看了,高兴地说:“没想到练字把我家孩子练干净了!”(于永正《教海漫记》)

二、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与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的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出现“学生”字样,但却是暗含在其中的。同类内容,过去的大纲则是从教师的角度陈述的。如“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教学生”“使学生”的措词屡见不鲜,强调的是教师的传授。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如指导某字的写法,就是不厌其详地交代某字从田字格的某处起笔,某笔压在田字格的某某线上……名曰指导,其实是一种繁琐分析。然后让学生如法炮制,写上三遍或五遍。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学生则懵懂不知。《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如临帖,就要先自己仔细观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动笔临摹。然后再将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对照,哪笔临写得好,哪笔临写得不好,然后再临写第二遍。如是逐一对照,学生就知道了某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又如,写“地”字,土字旁为什么最后一笔一定要变成“提”?不变行不行?教师可以先板书一个“土也”,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好看不好看,怎么写才好看,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土”字作为偏旁必须变形,否则两个部分并肩而立,互不相让,字就显得很宽、很散,没有整体感,不好看。举一反三,连类而及,学生也能悟出: 为什么写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如“地”字的左半边“土”要左舒右敛,而右半边如“地”字的右半边“也”则要左敛右舒。

又如过去抓儿童的写字姿势,只是要求他们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写字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也可以让儿童自己体验一下。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手指靠近笔尖,学生立马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清笔尖,身体就得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不仅人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与桌沿保持一拳的距离了。学生有了体验,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 九年一贯,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过去的大纲,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设计上这两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的。这一次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就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训练体系。

过去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就更谈不上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了。低年级还让学生用田字格练习写一写字,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抄抄生字,就很少有机会练习写字了。让学生过早地脱开范字自由发展,这是小学生写字不“入体”的重要原因。

苏教版新编的国标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将写字编入教科书,形成“两根柱子(阅读和习作)、一条龙(写字)”的整体框架。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即教什么生字,就相机练习写什么字。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逐步“入体”(不是入颜柳欧赵之体,而是入楷书之体)。不是只一二年级描红、仿影,而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不是只在写字课练字,而是将练字融入日常的作业、日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之中,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第一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的基础。初入学,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先练姿”,务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过去的大纲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语文课程标准》则改为“规范、端正、整洁”,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了“规范”的要求。为什么要突出“规范”的要求?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更好地处理文字信息,汉字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写字规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汉字的规范化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除了在字形、读音上注重规范外,还不惜篇幅,列举了每一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

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学习写钢笔字,以书法家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部分,还在题头部位插入了文房四宝、著名书法家、著名法帖等图片,让儿童在习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进入初中,进而练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并临摹名家书法。

由于将写字列入教科书,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目标,坚持长期系统的写字训练起到了保证作用。

(2002年3月)

猜你喜欢
笔顺大纲语文课程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笔顺游戏:用手指描画
这些笔顺,你都写对了吗?
课本内外
最易写错笔顺的字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