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从县实验小学调入教研室担任小语教研员,十多年来,我由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每个熟悉我的人都觉得我很幸运。是的,我很幸运!从做教研员之日起,就与苏教版教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教材实验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被朱家珑主编誉为“道德、文章皆为楷模”的教材主编张庆老师的教诲。可以这样说,我是吮吸着苏教版教材丰富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是苏教版教材培养了我,没有苏教版教材,就没有今天的我。
“学于永正者生,仿于永正者死。”
1995年,我调入县教研室,此时恰逢苏教版教材在江苏搞试点。当时宝应是扬州的试点县。我们县有两个乡镇参加苏教版教材实验工作。我的任务之一就是搞好这两个实验点的教材实验工作。为了顺利实施教材实验,省教编组每学期都开展教材培训工作。在每一次教材培训中,主编张庆老师都要介绍教材编排体系,阐述教材编写理念。那时,我虽然已手执了十年教鞭,但聆听教材主编的讲学委实是第一次。张庆老师的辅导讲座朴实、自然、深入浅出,听他的讲演,我的脑海中常会浮现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大道至简”。就是这些朴素的理论把我引进了教研之门,让我领略到教研工作的另一番天地。
2001年,我们县里举办以“创新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为了让更多的老师感受新教材,我们邀请了于永正老师作课,张庆老师作讲座。作为小语教研员,我也上了一节课,那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望月》。为了上好这一课,我通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举手投足都模仿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上完课后,便有老师悄悄说有点于永正老师上课的味道,而这不正是我所追求的吗?我心中便有点飘飘然。评课时,张老师在肯定我的这节课的同时,中肯地说,于永正有于永正的课堂教学特色,刘咏春有刘咏春的课堂教学特色,不要为了模仿别人而丢失了自己的本色,“学于永正者生,仿于永正者死”。张老师的中的之语一下子点醒了我,就在那个瞬间,我突然领悟了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晚上,在餐桌上,张老师仍然告诫我:“记住,‘学于永正者生,仿于永正者死。”
张老师,我记住了,不仅记住了,如今我也像您那样告诫我年轻的同行,因为我知道了本色和风格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
“我知道,你一定行!”
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秉承“开门编书”的宗旨,因为教材最终要走向学校,走向教师,因此,在教编组成员中便有了一部分教师和教研员。我有幸也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休息时,朱主编找到我,谈到教材培训的事,让我具体地写一个关于阅读教学的培训讲稿。当我把这份稿子送到南京时,朱主编却出差了,教编组的其他几位老师均不知其事。于是,他们请来了张老师,张老师看了我的稿子,让我先把稿子放下,等朱主编回来再说。
第二天,张庆老师的电话就来了,在电话中,他告诉我,稿子已经看过了。这让我很是惊讶。要知道,这份稿子足有两万字,是我约请了几个老师分单元进行撰写的。当时正值国标本教材编写的关键阶段,教编组工作量非常大。我常听朱主编说,教编组的老师常年住在金城花园,作为教材主编的张老师肩上的担子一定非常重,可他竟然还花时间看一个普通教研员送来的厚厚一叠文字。张老师不仅看了稿子,还对我的稿子作了指导,他就我的稿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这个角度切入,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比如说怎样引导学生把课文读连贯,怎样引导学生入境感悟,读中见悟,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这一通电话打了近半个小时,在电话里张老师不仅做业务辅导,还不断地鼓励我:“我知道,你一定行!”亲切的鼓励通过电波传到我的耳畔,心中涌起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借着张老师的智慧,我又重新修改,并将修改后的稿子通过电话向张老师汇报,原以为这是例行公事,哪知他仍然认真地听,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003年江苏省苏教版教材培训会在昆山举行,在会上,我做了一个四十分钟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辅导,得到与会老师的肯定。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有着教材主编的智慧和心血呀。
会后,遇到张老师,他见到我仍然是那句话:“我知道,你一定行!”
张老师,我记住了您的鼓励,不仅记住了,如今还像您那样鼓励我年轻的同行,因为我知道了,自信对于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
“处处留心皆语文”
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目中,金城花园是一个圣地,因为教编组的专家们就驻扎于此,能到金城花园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是我们每一个基层教师最向往和备感荣耀的事。我有幸参加过几次学术研讨活动,所以与教编组的老师们相对较熟。一次,我误闯张庆老师的卧室兼工作室,小小的房间,最吸引人的是写字台上打开着的电脑,电脑边上堆着众多的工具书和资料书。张老师居然会用电脑?因为在教编组中,张老师以他的白发和深度近视彰显他的年龄和学识。这样的年龄,这样的眼睛,是学电脑的大障碍。
看到我一脸的疑惑,张老师笑呵呵地给我展示了几手他的电脑技艺。我这才明白,张老师的许多文章就是这样一字一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包括他曾给我点评的约有五千字的《望月》!
但张老师又绝对不是一个老人,因为他有一颗年轻的心。曾几何时,每每教材培训结束之际,我们都能听到他那浑厚的、充满黄土高原风味的西北风。那次,在金城花园,我和张老师一起去饭厅吃饭。路上,他笑着对我说:“刘主任,我来考考你,这次国标本中年级练习中有一个栏目是‘处处留心,你说说,这‘处处留心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留心皆语文?”我探询地望着张老师,张老师得意地说:“是啊,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与生活要紧密联系,这就是这个栏目的用意!”望着眉飞色舞的张主编,我突然觉得事业会让人忘却年龄,张老师因为沉浸在神圣的事业中,变得那么年轻而富有活力!
张老师,我记住了您的教诲,不仅记住了,如今也像您那样提醒我年轻的同行,因为我要让他们牢牢地记住:生活处处有语文,要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
一段时间,张老师生病住院,教材培训时便少了他的声音,心中总时时想起他,朱主编多次在培训会上通报张主编的情况,因为他知道,我们大家都想了解张主编的近况。终于,在一次培训会上,张主编又一次出现在讲台上,这一次他用“和谐、圆融、自然”表达了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又一次听到张主编的声音,真好!
又一次聆听张主编的教诲,真幸福!
张老师,您是我永远的楷模!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