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发展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样也存在不足的问题。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展开分析,探讨了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分析;科学发展;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陈从建(1970-),江苏金湖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8-0015-02
现阶段由于受社会转型、教育体制改革和经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职学院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成为政府、学院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高职特色不鲜明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部分学院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对高职学院定位不准。二是对高职教育的办学导向不明确。[1]由于存在这两种错误倾向,使现行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出现偏差,造成高职办学特色不鲜明。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两种现实表现:一、办学观念上存在向学科型大学靠拢的倾向;二、办学方式上简化了技能实践环节。
(二)规模扩张过快,质量水平不高
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得到快速地扩张。相当一部分学院存在着办学基础设施较差、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等现象,与现有的办学规模极不相称。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决定了高职教育生源的弱势地位,只能从三本录取线下招生。这种生源的弱势,也是造成制约高职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发展瓶颈。
(三)生师比失调,教学能力不均衡
当前高职高专的生师比一般为20︰1,一些新建院校生师比甚至达到30︰1。[2]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规定: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尽管近几年也通过人力资源的引进及教师进修方式,使师资素质有了一些的改善,但与国家教育部规定要求仍有较大距离。具体表现为:
1.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匮乏,一专多能教师奇缺。与《评估方案》提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的要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源头不畅。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其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实践经验;而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受人事制度制约,一些高级“技能型”人才不易补充进来。
3.学历偏低。持续扩招后,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使一些低学历和无教师资格的教师走上讲台。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37%,而高职院校中只有13.4%,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高职院校相应的比例不到30%。[3]
4.职称评聘处于不利地位。职称评定主要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的评审办法。高职院没有教师高级职称的最终评审权,分配的指标与普通高校相比也较少。随着普通高校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开发,放弃了参与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
(四)经费不足,实训基地建设缓慢
国家教育经费主要投入于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上的资金很少。由于资金不足,目前许多实验的硬件设备不健全,实训基地数量缺口较大,所制定实训科目不能保证学生正常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达不到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
(五)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稳定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高职生就业难度再逐渐增大。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的需求正迅速减少,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看,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仍供不应求,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供大于求。其主要原因
为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脱节。
以上几点是笔者认为当前最能体现制约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研究对策
(一)遵循科学发展的高职观,保持高职特色
高职教育的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特别是要抛弃认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遵循科学发展的高职观,“以人为本”地把高职教育科学发展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认真制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保持高职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与普通大学本科教育各按其位、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的高等教育形式。
(二)控制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一方面,将高职教育的年度招生计划,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统一管理,科学地控制招生规模的扩大化。保证高职学院的招生规模与高职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步调相一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狠抓不放,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三)优化生师比,均衡教学能力
按《评估方案》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和人力资源等手段提高教师的优质水平,优化生师比。
1.通过校企合作,完善产、学、研制度。校企合作是指与企业联合,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教学开发现代化及科学研究普及化发展。对高职院而言,尚不具备深层次科研能力,必须在应用型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加以引导,以应用型科技开发为基础,促进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完善产、学、研制度,促进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2.积极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2002年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高职院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队伍。要通过推荐培养和人才引进的方式,提高“技能型”教师的人数,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的局面。
(四)增加经费投入,加快基地建设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逐步增加政府财政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力度。在“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财政将安排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4]笔者建议利用好这笔经费建一批具备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融生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另外,还应利用校外资金、场地等社会资源,进行校外合作,建设一批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
(五)提高就业水平,维护稳定发展
高职院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时,应组织专家充分进行调研,切不可脱离社会需求,同时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职业教育的特色,坚持就业为导向,从人才技能的培养目标出发,把职业本位思想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的整个阶段。
1.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应把职业资格证书列入教学计划。用人单位在招工时,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度。鼓励高职院申报职业技能鉴定站。
2.提倡三方结合,共同推动就业水平。提倡“政府、学院、学生”三方结合,共同推动就业工作,维护高职教育稳定发展。政府部门要在制定和落实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方面下功夫,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学院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学院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来抓。指导中心提供招聘信息必须有效的、丰富的,指导、服务、管理等工作水平要逐步提升。毕业生们也要客观的、准确的审视自己。要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困境,树立“大众化就业”的新思想,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道路。
总之,高职教育在现阶段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时刻把握科学发展的高职观,优化“职业教育”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侯玉印.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导向[J].教育与职业.2005(9):9-12.
[2]陶红.高素质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硬件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0-13.
[3]周蔚、倪小燕.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Z].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编印.2006:34-61.
[4]毛慧芳、周艳球等.谈高职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4):23-26.
责任编辑: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