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主辅修制教学模式的思考

2009-06-20 05:26沈弥雷
职教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摘要: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面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学生在就业供求关系中客观存在的被动现状,借鉴本科院校主辅修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增强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主辅修制显得尤为必要。就高职院校实行主辅修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教育;主辅修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沈弥雷(197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5-0026-03

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部[2004]1号文《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可见,实行主辅修制是改变传统单一的专业方向,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措施。

主辅修制是指学生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的同时,选修与主修专业外的另一个专业(辅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完成其规定的学分后,除获得主修专业的毕业文凭外,还可以获得所辅修专业的证书。目前主辅修制在高职院校推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认识和观念有偏差、开设专业数量很少、管理失控、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等矛盾,为了更好的推行辅修制迫切需要对此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实行主辅修制的必要性、迫切性

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教学模式显得必要而迫切。

1.首先,主辅修制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迫切需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突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学资源配置基本上按专业进行,因此,学生选定学习的专业后,围绕本专业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强化技能训练,人才培养类型规格相对单一,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这种以专业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和多变的需要。

2.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转移能力。教育部已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迫切需要适应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就业者。那种只靠一个专业文凭,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终生学习,并从事多种职业。目前的高职学生具有可塑性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在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供求关系中,高职学生总体处于被动的地位,主辅修制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在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3.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同时也可作为解决部分学生入校后要求更换专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不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思想比较模糊,没有进入自己最理想的专业,也有相当多的学生未能被第一志愿录取;有的学生对两个领域都有浓厚的兴趣,无法取舍;有的学生出于就业的考虑,不愿放弃热门专业,但自己的兴趣点在别的领域;有的学生为了有更多的择业机会,以便在就业市场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有的学生还无法确定自己的兴趣点和适合发展的领域,需要有进一步寻找的过程。主辅修制为学生不断地扩展或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4.有利于减轻学校学生管理压力,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根据现行的招生体制,高职院校招生对象的录取批次在本科院校以及民办院校之后,因此,高职院校难以录取高分优质生源,学生的质量相对较低,厌学情绪较普遍。而目前高职院校多实行住校制,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单纯是课堂内,更多的是课堂外的管理。学生厌学情绪虽然会影响课堂教学,但尚好管理,难度最大的是课外管理。实行主辅修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填充学生的学习时间,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改善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二、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本科院校中开设“双专业”、“双学位”已有一定实践,但在高职层面推行主辅修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还存在很多问题。

1.认识有偏差。目前高职院校师生普遍对主辅修制认识不是特别明确,有部分教师把辅修专业仅仅认为是那些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的一个途径,也有教师认为辅修专业是个“升级版”的选修课,甚至有老师和学生认为实行辅修制是学校创收的一个手段(有些学校辅修专业酌情收费)。因此,部分教师对辅修教学不认真,教学管理不到位,导致辅修学生对日常管理不满意,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部分教师上课态度不认真,随意调、停课,实际上课时间“缩水”,没有安排答疑时间,考核不严,因而成绩有失公平,班级无人管理,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等。

2.开设的辅修专业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跨专业、一专多能的需要。一方面由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较紧张,教师教学任务重的客观情况,同时,基于许多院校存在的校级和院级以及各个分院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许多高职院校的二级分院开设辅修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现象,如外语成绩普遍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部分专业及课程存在心理上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使得诸如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包括法律等带有需要普及性并有助于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却没有开设。

3.管理失控。目前高职院校的辅修专业主要由该开设专业所在的分院负责,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课程的组织、学生的选课以及平时的管理与考核,不同分院在操作上不尽相同,这就不可避免有的分院比较重视,管理严格,有的分院重视不足,管理松散。同时,因辅修专业的生源来自于全校,日常管理在各分院,学生们只有上课时聚到一起,下课后又各奔东西,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一部分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缺失,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内容必须反映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在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由于在学时安排及实施上存在的客观困难,集中性的实验实训环节、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内容全部缺失。

三、高职院校推行主辅修制的有效途径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主辅修制的引导,提高高职师生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实行主辅修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应人才需要多样化,并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的客观需要。同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逐步取消辅修制专业入学资格限制,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选择性地学习。

2.从组织结构上给予保证。组织结构的完善是提高效率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思想重视的基础上,应该在教学管理上层层安排,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学生管理上,应按专业和人数成立相应的班级并配备相应的班主任,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成为有组织的人而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便于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且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避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3.加强管理力度。辅修专业的运行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学生在双休日或晚上上课,教师既有专职也有兼职,课程的衔接在纵向和横向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大管理力度。首先,要建立一套主辅修制管理制度,包括招生、授课、考试、学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等。其次,设置辅修专业的专职人员,协调各教学环节。同时,加强各分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严格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学生选取课提供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

4.完善培养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要从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完善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避免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理论教学环节过多,实践环节课程过少甚至缺乏的现象,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想方设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世的比重,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实践性教学,以避免同主修专业冲突。同时,在辅修专业中同样要求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在各类实习中须以所学的主修专业为背景,结合辅修专业的要求完成,加强不同专业间的衔接、渗透与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5.严把辅修专业质量关。为了确保学生的主辅修专业的质量,特别是辅修专业不能降低标准,要求对辅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辅修专业要制定滚动式教学计划,并规范主辅修专业间的学分衔接、免修等制度。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评教的管理机制,从教师上课态度、上课内容、上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教,建立领导听课、专家听课等考评教师上课质量的制度,多方面保证辅修专业的教学质量。另外,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考勤,严肃考试管理,在试题的命题、监考、阅卷、成绩登记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在规定年限内未修完辅修专业学分则不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总之,主辅修制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优化培养计划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崧.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10).

[2]崔荫.高职院校“双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3]广东教育编辑部.转专业.双学位.双专业.辅修[J].广东教育,2005(2).

[4]叶嘉.高师院校主辅修教学模式调查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

[5]黄清、林继中.推行“相对主辅修制”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6]陈国豪、赵捧莲.第二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4(4).

[7]丁善耘.对我国高校第二专业现状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8]尉健慧.推行主辅修与双学位制的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颜小兵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