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2009-06-20 05:26邢思珍
职教论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生

摘要: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师范教育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历史性变革。强调师范教育的专业性特色,优化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加强实践,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强调教师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根基。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师范生

作者简介:邢思珍(1970—),女,河南唐河人,汉,信阳师范学院课改所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泽娟(1979—),河南信阳人,汉,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与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2007JKGHAG37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2009)02-0061-02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职责,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一环——师范教育,如何迎接这一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如何运用这一契机,使师范教育走出低水平的循环。本文仅就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关照下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审视

(一)培养特性上,职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是教师个体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是建立在教师专业特征之上为培养教师专业人才服务的。而当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着注重学术性、忽视师范性;强调知识性,忽视实践性的倾向。教师教育研究证明: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1]如果说精神的平庸是大学之忌,那么这种缺乏教师文化、师范精神的教师教育则是教师教育之大忌。职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致使师范院校培养出的教师,其优势并不明显。在专业能力和职业准备上,不如医学院做得好,经过医学院培训的人和没有经过医学院培训的人不可同日而语。[2]而“重学术、轻师范”的倾向,使学生较少关注教师职业价值和对合格教师要求的思考。在专业能力和职业准备上明显不足,忽视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对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在强调发展、创新的道路上,学术性是师范教育必须考虑的,但不能忽视师范教育的根本——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服务。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使命,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教师应是师范教育的追求。

(二)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

在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理论性、知识性的课程比重偏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偏小。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专业课程加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间相互交叉比较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互不融合。教育实践环节上,课时少,教育实习时间短,而其他教育实践(如教育调研)几乎更少。导致培养出来的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有效地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综合类课程的缺乏,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但缺乏一定的广度和综合性。实践证明,教师具备了专业理论知识(“教什么”或者“学术性”)之后,其专业化的程度主要标志是“会不会教”或者“怎样教”的问题。[3]而这恰是师范教育“师范性”的本质所在,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专业知识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就能保证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形成。教师专业意识的唤醒、专业角色的确定、专业精神的养成、专业行为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否则就像仅会死记硬背的人给病人动手术一样危险,所不同的是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而不像动手术“立竿见影”——人死了。[4]

(三)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学上“重知识、轻技能”

师范教育改革相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应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培养出的师范毕业生后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胜任新课程的教学。然而,师范教育改革滞后,重理论知识学习、轻教学技能培养,致使师范毕业生走入教师职业后,很多人达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在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很普遍,教学技能的训练几乎没有。这种课堂教学既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精神,更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素养的培养处于缺失状态,而一线教师的课程素养往往决定课程改革的最终命运。部分教师的教学在上言行不一,在教学技能的培养上,自己讲的和做的不一致。一方面给学生灌输新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己仍固守老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师在教学上言传而身不教,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言行一致的教师。

二、师范教育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对策

师范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历史性变革。师范教育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

(一)注重师范特色,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

注重师范特色,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作为专门职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专门技术和特殊知识,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二是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用于专业性自主权或控制权。由此教师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教育训练。师范院校就肩负着这一使命。因此,师范院校,首先要准确定位,突出职业性,将培养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要加强师范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师德教育,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要培育未来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才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动力,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丰富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从而坚定教师职业信念和理想。

其次,要多方位营造师范性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师范特色,把强化教师人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更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还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以促使学生精神振奋、健康向上。要精心布置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的场合张贴以师范特色为主题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和敬业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为主题。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示,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制度文化上,要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制度、条例、守则等,根据活动情况,不断调整建设方向。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教育导向和调节功能,对符合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极鼓励,促使师范性校园文化健康有序运动。

(二)优化课程体系,树立教师专业课程观

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首先,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师德高尚和具有创新精神为主线,密切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建立以通识教育类课程模块为基础,以学科专业课程模块为支柱,以教育学科类课程模块为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赋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识课程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以体现教师专业知识广博为特点;专业课程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要有利于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贯通,同时拓宽选修课。教育学科课程要以发展师范生积极的教育情感、正确的教育认知、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培养的专门化,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简单混合相加只能造成学科教育水平不足、教师教育水平降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设置综合课程。无疑师范教育在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融合的同时,要加强学科课程之间的综合,注重课程间的有机联系,以便使师范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增强毕业以后的工作能力和适应性。

第三,要制订弹性选课制度。师范院校应当在培养目标的统摄下,制订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和选课制度,以尽可能适应智力发展和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一要提高选修课的可选度。充分照顾到师范学生的志趣和爱好,以增强其适应能力、职业转移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二要严把质量关、真正建立并落实课程监管和评价体系,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改革教学,强化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意识

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关键。首先,师范院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以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改变“知识本位”的思维定势,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能力的发展为重心。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渗透于教学中。改变部分师范生无心专业课程,一门心思考研等现象,以养成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专业意识。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要融入学科发展与前沿的知识,介绍学科发展新动态、列举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及综合运用的例子。加强与中小学联系,从基础教育改革现场挖掘新、活、生动的例子,让师范学生了解、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现状,激起对学术的探究、教学研究的热情。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给学生布置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和师范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全方位挖掘思维潜能。

第三,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学生自学取向为主的教学策略,引入专题讲座、微格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诊断、专题调研等教学方式,尤其在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中。学校要倡导多媒体教学,切实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内涵及实效;要营造利用校园网互动平台、教学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环境;加大对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

第四,重视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组成之一。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多阶段性,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养成不仅有助于职业生涯中求生存阶段的能力提高,而且有助于专业成长后续阶段的发展潜力。在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是与职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对接;二是要与基础教育实践对接;三是要与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对接。专业能力强、知识结构完善、具有研究精神的师范生在今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可以不断地实现其专业发展。

(四)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提高其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培育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专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保障。因为当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达到一定临界水平时,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这些方面。因此,第一,要加强微格教学,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是师范教育的特色,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第二,对师范生进行全程教学技能训练。全程教学技能训练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不间断地进行的教学过程,[5]即新生入校后配发一套与本专业对口的高中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任课教师为专业指导教师,以教学技能的分解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每周固定的教学模拟和实践课,提高教学技能。其操作过程:(1)设计基本功训练方案,定期进行考核,同时举行基本功比赛。(2)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备课、讲课和评课等模拟教学,使师范生初步形成包括备课、语言表达、教态变化、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在内的微观系统技能。(3)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增加理性思考,使所学易于迁移和灵活变通。(4)经过教学技能训练后进行综合性教学模拟训练。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讲一节完整的课,然后,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并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尽量避免重复课。第三,要重视教育实习,切实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牡丹,肖自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新课题[J].改革与战略,2007(2).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

[3]秦克铸,庞云凤.我国教师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9).

[4]秦克铸,庞云凤.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分类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6(4).

[5]董文生,孟宪乐.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10.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师范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