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成败。建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平台,以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为主要模式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以先进文化理念为先导,创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育优秀文化成果。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工作过程导向;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付子顺,(1963-),男,河南滑县人,河南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文化、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教改试点专业《营销与策划》特色与创新项目(教高[2005]738号)。项目主持人:付子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2-0004-03
高职财经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培养企业(行业)急需的从事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不管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道路,还是新农村建设事业,以至于建设文化和生态环境,都离不开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做支撑。而要培养符合企业行业工作岗位规格、工作过程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和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三方联动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称。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决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融入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高职院校历史和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阶段,从而使其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虽然不够完善,但与企业行业经营管理实际、社会实践和市场环境十分贴近,其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养成,因此,师生的行为具有企业化特征,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特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研究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高职教育实施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密切相关,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和实用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专业和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推进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财经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培养从事企业行业经营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而主要的服务对象应该是目前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只有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才能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正确框架和充满浓厚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氛围。
(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中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协调发展。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的内外环境,对实现学校建设发展目标影响极大。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办学方针,使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依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振兴的需要,这是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层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明确这一核心问题,才能进一步确立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发展主题去进行设计和实施,进而推动高职院校整体事业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针对财经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仿真模拟、虚拟、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等硬件设施,还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引入企业行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优秀文化传统,用校企共同的精神文化塑造新的校园精神。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特点;三要按照不同类型企业行业对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的不同要求,以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财经类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与企业、行业及其它社会经济组织的合作,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市场分析和研究活动、行业政策制订充分结合,在“合作”和“结合”中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在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中,还要重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用创新的新成果支撑特色校园建设。
(四)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教师团队,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教师文化建设有其特殊的结构和特殊要求。它分三个层次予以建设和优化。一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包括校内教师、外聘教师和能工巧匠;二是以教学系为单位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整体性和团队精神培养;三是院校教职工队伍建设。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和不同的建设侧重点,同时也承担着不同的特色校园建设责任。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教师队伍。这是实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重要优质人力资源。
(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入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吸取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构建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优秀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和营造的过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必须在国家办学方向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方针总体要求下,更加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不断创新适应时代最新要求的高职特色校园建设体系。
三、努力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与接纳
文化是塑造人的,人同时也创造着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过程,是与企业文化导入和反馈互动的过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影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不仅具有人文气质,而且兼备职业素养。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经历,又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内涵的完善与升华提供动力和养分。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三者之间良性互动,不仅需要制度保证,还要有各项措施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学校特色建设与企业行业和谐发展为基点,建设植根于企业行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正确对待校企双方文化交流中的差异
当今时代,面对竞争与淘汰,企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经济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培养人和塑造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更注重社会效益,更具有人文色彩。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日益凸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将逐渐走向集团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只有与社会相互撞击、相互补充,才能实现相互交融和促进。要学会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相同之处以及文化融合的积极价值,积极思考怎样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同时,树立开放、宽容、理性的文化观念,构建和谐的动态结构,持续不断地发挥文化的推动力。
(二)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也为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保障。高职院校必需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和经营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三)营造职业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教育者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二是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适应期,三是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能的浓厚学习氛围。
四、企业家及企业精神是优秀校园文化的主要构建者
培育优秀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与企业、行业的良性对接,实现培养就业“零距离”。多年的办学实践和全国优秀示范院校成功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财经类专业的主要实训基地应该建在校内,大部分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在校内来完成。只有使校园文化导入更多的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和区域社会事业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最佳环境,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大学生到经营管理者再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一)企业家走上大学讲堂
要培养合格的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其中唱主角的,除了专业骨干教师外,企业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优秀企业家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其身上蕴含着丰富的企业精神,企业家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课书,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提倡和吸引企业家上讲台,引导和支持专业教师下讲台,是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一种现实模式。优秀文化柔和和渗透的同时,带来的是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营销策划专业为代表的财经类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二)企业精神支撑治学精神
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凝结出灿烂的育人文化,支撑民族进步和国家强盛。随着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如何培育优秀校园文化和治学精神,已成为全国高职界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不管是行业办学,还是地方办学,其办学的根本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财经类专业更是这样。要把实训基地建在学校,把工厂(车间)引入教室,可以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真实意境,在现实或虚拟环境下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如何做,也引导教师如何教。这些举措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学校举办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培养一种校园精神或称之为大学文化,形成师生及企业行业人员共同的追求。
企业精神渗透到大学校园,对治学精神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许多成功的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制定的行为标准,常常激励着全体员工,并成为对社会的一种精神象征。如海信集团提出“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之魂”。现代企业一系列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精神不仅激励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更值得在校企合作中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借鉴与学习这些优秀文化,有利于学校良好校园学习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育人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交融,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科学设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凝结的过程,必须科学设计,稳步推进。透视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多维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应当成为构建、创新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环境、企业行业要素、企业精神等内容,特别是优秀企业文化在校园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传播问题更应引起关注。一个没有企业文化内涵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没有生命力的,所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很脆弱的。
五、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育优秀文化成果
建立工作过程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和专业建设的关键。而支撑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现的根本,是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岗位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把校内基地、校外基地、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融合在一起。如营销策划专业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教学体系,以市场调查、市场预测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模板,按照“走下讲台、走向市场、走进企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高职财经类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根本,就是以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基础平台,深入社会、研究市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走向,在企业行业发展大环境中不断培育独具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设计方案。
把营销与策划专业建设成河南省高职示范性专业,引领全省同类专业建设水平,靠的是优秀文化的积淀。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为全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在财经类专业建设实践中,必须充分依靠地方(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中的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家的优秀品质、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传统经典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大学精神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演变为支撑办学目标实现的优秀文化成果。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形成的过程,应该同时伴随着企业行业改革发展、地方支撑产业振兴、高素质经济社会事业建设者的不断涌现等重大成果的产生。只有各个行业、整个社会都达到了和谐、奋进和创新的状态,才能在高职教育事业的建设发展中有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出世。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晓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8.1.25.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杨理连.基于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式高职课程开发的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6]张耀民等.濮阳发展研究报告(2006)[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