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彦
摘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思维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本文总结了几点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情境;质疑;探索;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创新教育。对于教学来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逻辑思维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本文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
1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促进创新。课堂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要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宽松、和谐、平等,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还有“教师权威”都需要改变,师生之间实现“多向交往,多维互动”。作为教师首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真正地转变过来,才能有真正的民主氛围。
2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创新。首先。教育教学应该成为一个开放体系,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灵活调配。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中激发其兴趣。应该立足学生自主发展,还给学生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有学生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积极引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开展学习小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如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要鼓励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有时候学生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也一定要给予关注,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们进行了思考。提问题本身就孕育着创造的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探究知识发生过程和寻求解题策略中,尊重学生有主见、有创新的见解。不要在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进行引导工作,这样。会造成学生自我思维的断裂,影响质疑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增加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改变传统题型。如一题多变,可以通过条件变化、因果变化等发现更多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随问题的变化、解决而得到不断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敏感性和应变性。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探索结论题或条件题,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得出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放性的训练,探求策略题对知识的再现、脉络的发展过程都有所训练。使学生站在较高的层次上对待问题。
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心里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它应用于培养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从而有助于认识全面、深刻,方法灵活、多样,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通过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的命题变换,构造点、线、面、体的立体思维网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能力,提高其素质,并且通过不同的发散模式去进行训练。如题型发散——保持原命题的发散点,变换题型和命题方式;解法发散——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解答问题,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多题多解:逆向发散——命题条件和结论的反向转换,由目标至条件的反向思考:迁移发散——对原命题条件的变化,设问角度的变化:阶梯发散——从不同层次或角度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强调递进性:比较发散——对问题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进行不同层次的延伸转化,关键是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综合发散——将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应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使知识系统化,强调灵活应用。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在积极鼓励创新热情的前提下,引导他们进行历史性的、哲理性的思考,逐步养成严谨的理性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