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英 同 夏
语言学习中对情感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情感创造出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消极情感会使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焦虑被认为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所谓焦虑,在心理学上指预期对个人自尊心构成潜在威胁情绪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学生在用外语表达时会或多或少产生恐惧或不安的心理,即焦虑的情感体验。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其保持警觉,有助于外语学习,而过度焦虑则会造成恶性循环。
外语学习中焦虑的产生既与学生个体差异有关,又与学习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有关。首先,焦虑程度的高低与学习者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强弱有关。自尊心强的学生能有效调节焦虑程度,而自尊心弱的学生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语言错误在语言实践中在所难免,而错误有时会遭致批评或嘲讽,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威胁。他们常以畏缩回避、沉默寡言摆脱困境,维护脆弱的自我和自尊,甚至可能因失意而埋怨班集体或迁怒于教师。其次,焦虑程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有关。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要持宽容态度,否则,焦虑程度就会上升。通常,人们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的一致性,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二者不一致,即所谓认知失调时,人们会有紧张、焦虑等情感体验,并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达到新的心理平衡。“语言符号是有限的。客观外界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符号表达无限的事物,模糊现象就在所难免”。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应容忍重叠或相互冲突的概念,吸收其他语言和文化有助于学习进步。再次,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往往缺乏积极的尝试,尤其是外语初学者。对他们而言,用外语思维较为困难,这使交际过程变得缓慢,影响交际效果。
此外,导致焦虑的因素还与学习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有关。
第一,竞争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这会抑制学习和竞争的积极性,从自觉不能胜任的活动中退缩下来。此外,参加竞争的学生往往把他人的成绩看作是自己的威胁,千方百计想胜过对方,导致较高的焦虑水平。焦虑与学业成绩存在负相关关系。
第二,考试导致焦虑。学生担心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产生焦虑情绪,继而影响了他们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
第三,学生与教师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同认识和交流方式导致学生的焦虑。例如,学生认为外语表达时必须准确无误,两三年的学习足以说出流利的外语,这种不切实际的认识导致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教师在教学环境中处于权威地位,过于严厉地纠正学生表达中的每个错误,会损害其自尊心,导致焦虑。
第四,课堂活动以及与之存在的人际交往导致焦虑。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演讲,多数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再如,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强或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合作容易忽视个别差异,使后者感到不自然,产生焦虑情绪。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处于不同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前者课堂表现活跃,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后者常感到不安与气愤,易产生焦虑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举止行为,通过与他们交谈,倾听其烦恼不安,适时加以指导,或通过改变学习情境降低焦虑程度,帮助他们调控情绪。
1、使学生明白适度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必要性。焦虑是短暂的情绪体验,要克服焦虑过度,避免恶性循环;要帮助学生排除阻碍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并尽可能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压力水平的教学。
2、想象有助于外语的学习。外语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一种练习是反复进行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等的书面练习,另一种练习就是演练。语言学习目的就是言语、交际。学生可以在大脑中想象所要练习的语言形式以及如何应用这种语言形式。想象不仅有利于说的练习,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增强自信心。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估学生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语言实践,在不妨碍正常交流时,不要急于一一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4、通过考试或课堂其他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语言知识的成效,及时改正错误,减弱或消除学习上没底的心理状态,激发上进心。
5、适当开展竞赛活动。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师生应协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情境。比如,课堂活动中可以采取听音乐、做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内心有安全感,降低焦虑程度。
6、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所谓人缘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改变不利于人际吸引的个性特征和不利因素,使其摆脱窘境,增强吸引力。同时,在课堂活动安排中要引导学生主动与之接近,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中应关注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关注情感可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外语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