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及其机制研究

2009-06-20 08:45郑雪姣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6期
关键词:机制研究现代服务业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服务业研究成为一种必要和趋势,从地理学角度对其空间的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文章采用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方法,以合肥市为例,分析其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历程,剖析影响其发展的机制,并指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空间发展;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69-02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意义

西方对服务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成果丰富: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分散——再集聚,推动着空间结构由单核心向多核心演变;多核心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国内对现代服务业 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关注两方面:第一,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的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进行相关研究 。第二,服务业对城市的意义和作用研究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城市发展息息相关,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区服务业发展滞后,未能发挥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的先导作用,因而对这些地方的研究成为一种急需。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合肥市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历程研究

通过分析归纳,把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解放后,合肥市以老城为中心逐渐形成独特的“三叶风扇”结构,城市建设突出工业的支柱作用,老城区也布置了大量的工业和住宅,服务业发展受抑制,只有对工业发展有较大支撑的交通邮电、批发零售、部分社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有一定的发展,形成低水平的单核型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后,合肥市经济发展步入正轨,老城区传统服务业恢复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萌芽,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90年代以来高新区、经开发和新站区的建设,带来了房地产、信息咨询、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促使形成现代服务业单核外溢的空间格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合肥市城市发展迅速,原风扇形结构总体上已不复存在,市政府提出“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入更为全面、水平更高的阶段,以老城区为核心,部分行业空间上初现集聚区雏形,如高新区、经开区的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新站区的物流商贸业集聚等,形成了单核+几大集聚区雏形的空间结构。

三、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机制分析

城市内部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历史的、体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等等。笔者认为经济体制转变、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和政府的干预是主要原因,它们给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留下了深刻烙印。

(一)市场驱动(区位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规律下,现代服务业区位主体的空间选择以追求最大利润和最小成本为目的。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需求注重:(1)与接近性相关的因素(接近客户、信息源、劳动力市场);(2)与通达性相关的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信息基础设施条件);(3)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区位名望、办公设施条件、市场环境状况)等。要素条件空间分布的不均衡,造成现代服务业显著的空间差异;要素条件综合最佳的区域或区段便最有可能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阳光地带”;而要素条件的改变与空间重组,则可能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的演变;这些要素主要通过范围经济、竞租经济、集聚经济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转轨,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受到重视,由于现代服务业对城市中心区位的需求强烈,且具有最高的付租能力,老城区土地置换,工业企业搬迁,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地。特别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广告等客户导向型企业更为突出。而对于面对面联系的依赖性较小的技术服务、数据处理、物流等行业则分散在环境、劳动力等因素优越的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在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形成新的集聚。同时老城的地位并未衰落,高端服务业部门(如金融、法律、会计等)仍然高度集中在老城,后方职能的分离反使老城的职能等级提升,与郊区形成不同的等级体系和职能分工。如以老城为中心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网点体系。

(二)路径驱动(历史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路径依赖”最初用于生物的演进路径,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也引用其来解释经济活动对空间的依赖: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以及特定区域发展的历史脉络具有“惯性”和“遗馈”,会对新的增长发展格局及其内在结构产生影响。

现代服务业得以在合肥这样一个地处中国中部内陆、硬基础设施一般、无特殊自然资源、外国与外地投资甚少的城市生长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积累积淀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资源(众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所形成的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与科技资源积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工业基础等)。而现代服务业基础资源在合肥城市空间的原有布局形态,显然对当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在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原本“消费性”的、“事业单位”为主的大学/ 科研带生长集聚;(2)从原先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物质生产部门逐步脱离出独立的现代服务业部门;(3)对既有资源和要素条件优越的老城区的路径依赖使之长期作为核心。

(三)政府驱动(政策因素对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的影响)

“新区位创生”同样也对城市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效应:通过政策诱导、规划引导、软硬环境的精心营造,在既有优越区段之外,也可以创造出具有竞争性的新的有利区位。受“新区位创生”效应诱导,现代服务业活动向新创的较优越区位移动集结,从而引导和改变现代服务业乃至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在几个新兴经济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快速聚集增长便属于这一情形。1993年合肥市成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内建有科技孵化器12家,并实施了降低注册资本金、减免税费、奖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优惠政策,营造适于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带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会展、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4年开始建设科学城,随着科研孵化基地、创意文化基地、外包产业基地等园区的建设,将带动高新区发展成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可见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区位创生”效应诱导、政府的驱动。

四、结论

1.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时间短,并不像西方那样严格经历一个“集聚——分散——再集聚”的长期演变过程。

2.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受市场驱动、路径驱动、政府驱动三重效应影响,市场规律和地租仍在政府调控范围之内发挥有限的作用,政府的驱动与西方相比显得更明显。

3.合肥市目前的现代服务业空间结构不理想,服务业集聚程度不高,能否由单核走向双核或多核,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群毅.北京生产者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R].2005.

[3]王慧,田萍萍,刘红.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研究,2006,(3).

作者简介:郑雪姣(1984-),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机制研究现代服务业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有效供给理论的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高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