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科目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09-06-18 05:05付湘琼徐天茂秦卫平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理工科基础教育

付湘琼 徐天茂 秦卫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模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瓶颈”。本文借鉴某些高校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校已实施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就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实际可操作的考试模式,并对该考试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基础教育;考试改革;理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评测体系中检验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和不断推进,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模式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瓶颈”。

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对高校现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改革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并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当前高校考试改革仍停留在纸面上,考试改革的实践仍举步维艰,没有取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教师对教育观念转变还不够,对考试改革还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方面的原因;有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的制约,如缺少鼓励教师实施考试改革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方面的原因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多数高校还未形成结合学校实际的考试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对考试改革的目标、对学校不同类型课程可行的考试模式选择与界定、各种考试模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对学校考试改革的实施计划等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特别是缺少针对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可操作性强的考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结合目前在我校已实施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介绍考试模式的改革方案与实践的具体情况。

2当前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基础科目学习一般要求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试目的定位不当。大多数考试管理者仅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

(2) 试卷命题不科学、不严谨和不规范。任课教师在命题时,试题的深度、广度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设定的,随意性较大,很难准确地诊断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导致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 考试内容片面。大多数考试只注重对知识、领会和运用的测查,而忽视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测查。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正确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考试内容的片面,是造成当前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 试后分析反馈不够。许多教师仅把考试当作课程结论性评价,不重视考试的反馈功能。多数高校试后做的分析,仅是简单地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分布的统计;而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则较少,尤其对每道试题的分析就更少。因此,考试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促动作用无从发挥。

(5) 考试方式单调。当前考试方式极为单调,主要表现为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论文写作或其他方式少;理论知识考试多,能力、素质考察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无法准确测试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素质,更窒息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创造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难以起到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教师则为了考试而教,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后,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教师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考试情况做认真仔细的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及有针对地对下届相同课程给出对应的调整。因而根本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3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的考试改革

针对以上的一些弊端,我们在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逐步开展注重过程考核和创新能力考试的改革。在实施改革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下:一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过程中,如何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实施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后,如果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会严重影响教师投身考试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考试后如何能快速、科学地分析试卷的每道试题,得出客观的反馈数据后,能自动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及今后的测试。实践中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关系改革是否能顺利的关键。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教学评价模式的改变来给予解决。评价模式从“一次性总结考试”向“重过程考核”进行改革。从以往“期末考试(80%)+平时成绩(到勤情况20%)”转变为“平时成绩(单元测试为主20%)+期末考试(60%)+综合设计(总结20%)”模式。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往的评价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更加重视平时成绩的考核,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防止期末考试“一考定成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过考试,而不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新的评价模式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将功夫下在平时,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考试模式,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采用该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作业、提问、课堂讨论、小测验、习题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努力学习,向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奋进。

考试方式从“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向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计算机自动评价、课堂表现、口试、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笔试+操作考试、撰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并存改革。

考试内容从“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向“知识、能力考核并重”的改革。在课程教学的后期,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自选题目,分小组完成该课程的综合设计。通过课程的综合设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而对整个综合设计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并重的方式。这种评价不仅使得评价更为客观,也较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第二个教师关心工作量增大的现实问题,实践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建立通用性强的网络考试平台,将一些知识点的考核、基本能力的考核、过程中的阶段性的检测(测验)等适合于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平台的考试和测试由网络考试平台来完成,减轻教师批改试卷和作业的工作负担,调动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考试改革实践的可操作性。同时,使用考试系统还能加大“教考分离”,避免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脱节,减少任课教师命题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考试系统的建立主要为标准、科学的试题库(或试卷库)建设。实践过程中,由课程负责人组织题库的录入,并认真审核试题的题型、题量、难易度、区分度、内容等是否符合命题要求,参考或标准答案、评分标准是否规范、合格。为提高考试质量,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在组卷时,以计算机自动为主,人工为辅助,以尽量确保考试更科学、合理、公正和可靠。同时,根据教学考核的不同阶段,调整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分配比例。例如,在单元测试中,客观题为重点,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念的识记能力;而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考试能够真正地全面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通过建立试卷分析及评价模型、做到考试后自动分析和调整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来解决第三个问题。试卷(试题)的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对试题题目内容、教学过程与试卷的相关性、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定性的分析。定量分析是指对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数量指标的估计。对于具体一道试题来说,其定量的静态参数有知识点、试题类型、分值比例等,而定量的动态参数主要有两个,即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

定量动态参数的数据是考试后分析反馈并指导教学的重点,然而这类参数的设定以往是以出题者的经验获得,在实际的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往往简化为相对静态,即将所有的题目设计成为难度相同,区分度相同,或粗略设成3-5档,并且一旦设定好就固定下来,在以后的考试过程中也就难以再进行修改。由于动态参数的设定是事先人为固定设置的,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人为地根据每次考试的分析来进行手动的计算并进行调整,那么也就很难真正做到试题的动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就无法达到指导教学的功能。我们由此设计出一种智能自我学习功能的考试系统,它能针对主、客观试题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统计算法,自动学习并获得以往各次考试中每道试题的实际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达到逐步趋向于真实的数据,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下次试卷的组卷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计算机自动对考试后分数的特征量数(算数平均值、标准方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相关系数等)的统计分析,通过“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考察分数是否分布规律的检验,以此来判定教学内容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目的。

4改革效果

我校的考试改革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智能化考试系统,首先在一个校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学期的小范围试点改革。通过该次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明确了今后教学内容调整的方向,受到多数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欢迎。依托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经过两年多的深化,已在全校顺利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双语)”、“程序设计(VFP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网络技术与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的考试改革。

该项改革成果不仅取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的课程也取得了云南省“精品课程”称号,同时该项改革的成功经验也推广到其他学校的相关课程改革中。实践证明,该项考试改革思路能为其他的理工科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提供一些经验以及实践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张运舟. 对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 河套大学学报,2006(3):9-11.

[2] 王艳丽,严国强.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考试改革[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53.

[3] 李平.浅谈人才竞争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考试改革[J].江苏高教,2003(1):46-48.

[4] 蔡卫峰.转变观念,深化高校考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5):24-27.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理工科基础教育
不理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