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萍
【摘 要】“课堂互动”这一教学行为运用的频率不断提高,但透过表面现象,我们会发现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肤浅与浮躁。本文着重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进行归因分析,并通过教学实践,对“课堂互动”做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课堂互动 有效性 反思
所谓课堂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是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灌输”的方法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创新思维,妨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指学生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一、现状剖析:课堂互动无法深入的归因分析
当前,课堂互动理念已深入人心,广为实践。但无可否认,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互动形式单调,有的流于形式,师生间群体互动较多,师生间个体互动较少;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互动较多,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互动内容上,多认知互动,少情意互动;互动深度上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等。课堂气氛尽管热闹了许多,教学质量却不见有太多提高。
课堂互动本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为何在实践中,良好的课堂互动往往无法实现,那是在教师课堂实践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分析原因如下:
其一,教师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角色定位。在新课程新理念的社会课堂教学中,社会教师仍以讲述为主,潜意识中仍旧充当着知识搬运工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解惑者。课堂中师生打乒乓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那么,很难通过课堂互动把静止、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
其二,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提问,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让每个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原则,贯彻不够。
其三,教师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课堂中需要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互动的情感气氛中,乐于交流,使教与学的双方感情交流通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强化其思维活力,提高课堂表现能力。
二、教学实践:从课堂实际出发把握时机
真正的互动,应当是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课堂互动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优势。
1.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进行互动
“教师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服从于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互动要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来设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引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使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矛盾的激化中生成知识。
通过深层互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口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对知识的难点和重点领悟的透彻,印象深刻。而教师也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流与探讨,换个方式面对学生,师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赋予课程新的含义。
2.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学生的智力活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他自身的情绪意志背景。情绪意志的状态既可以推动智力活动的积极开展,也可阻抑智力活动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师生互动应“动”在学生的情感共鸣处,教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了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有意识地与这些学生保持经常性地有效性地互动,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从而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使课堂从“一言堂”变成了“众言堂”。
这种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同龄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中磨擦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觉悟,有利于将这种观点内化为行动。这比老师将生硬的道理以清道夫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要好得多。
3.教师要当好课堂互动的引导者
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课堂上师生需要合作的关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困难的时候,是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需要的时刻。
教师问题设计好了,就要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质疑能表现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造。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学”贵在有疑,要让学生在课前有疑,课间有疑,课后仍有疑。要让学生从疑中疑出兴趣,找到学习的快乐。如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针对社会现象或问题等,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地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调动学生质疑思考的积极性,明确探究目标。
教师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有疑──无疑──更大的疑,这才便于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创造追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使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就能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总之,要追求高效的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握生成,不断创设优化教学情境,适当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不仅要口动、心动、情动,而且要手动。除此之外,还应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对话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力争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让学生在互动中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去领会作品中的情。高效互动的课堂应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闫丽萍.浅谈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社科纵横,2008,(7).
[2][苏]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黄元观.中学历史开放性教学初探.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6).
[4]房玮.试析对教师与教学的约束氛围.今日南国,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