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雎不辱使命》解析《战国策》叙事的真实性

2009-06-13 05:52陈丽芬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战国策真实性

摘 要:《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外交战场上的口舌争锋:小国使者唐雎,凭浩然正气威慑秦王,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但我们敬佩的同时冷静思考,却发现这样的结局于外交法则、制度规定、人物形象、历史潮流诸方面而言均有不合,从而对之产生质疑。推而广之,以宣扬“三寸不烂胜过雄兵百万”为主的《战国策》也势必语言生动性有余,情节真实性不足。

关键词:《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渲染夸张 情节可疑 外交倾斜 真实性

春秋战国时期,先有五霸,后继七雄,兵戈四起,烽火不熄。当时战争胜负的最终关键既决定于军事力量的纵横消长,也左右于政治谋略的巧妙运用,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而成《战国策》所载的策士谋臣之言、钩心斗角之事、攻守和战之计,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生动反映。

总体上而言,《战国策》以塑造策士文臣形象为主,重在表现这些文人力挽狂澜的不朽功绩。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与正史对照,所记事件的后果却不尽可靠,甚至有着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的可能。这里姑且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对此加以阐述。

《唐雎不辱使命》基本内容记述的是一场外交争锋:公元前230—225年,秦国灭韩亡魏后,对魏的附属小国安陵企图借易地之名行掠夺之实,兵不血刃而据为已有,唐雎奉命出使,不亢不卑、敢于斗争,最终挫败了强秦的政治阴谋而保全了安陵国土。

但平心而论,所谓“三寸不烂胜过雄兵百万”,其夸张的成分是相当大的。唐雎看似词锋犀利的宏篇大论,其实也不过是强词夺理,是打肿脸充出来的胖子形象,回天无力的事实早已让他坚强外表包裹下的内心极度虚弱,只不过当时是箭在弦上而不得不发罢了。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客观情况,便会较容易地发现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事件的真实性颇有疑点。

一、弱国无外交

纵观中外历史,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总是和其背后的政治、军事力量、综合国力水平及相应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而且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许多巧取豪夺式的不平等条约。以中国为例,汉代的出塞和亲、清末的割地赔款都是明证。

那么,战国末年,以强秦的虎狼之师加上其刚刚灭韩亡魏的政治压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安陵作为魏的附属小国,方圆五十里的弹丸之地与万乘之国相差何啻于霄壤之别!安陵君在自己的地盘上面对秦使都要低声下气也正是国力悬殊很好的说明。这个客观差距双方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秦王蓄怒呵责有人家的资本,唐雎抗声奋气凭的是什么?夜郎自大、螳臂当车!

二、制度不允许

从文章所载的情节发展上看,具有决定性的情节转折点在于“挺剑而起”——动真格亮武器以命相拼——而偏偏这个决定性的动作事实上却根本没有可能。

一般的乱世奸雄,其猜忌之心和设防意识要远远高于常人。三国的曹操如是,汉初的吕后如是,战国的嬴政更应该如是。史载秦廷侍从、文臣武将俱不得带有尺寸之兵。连自己的亲信大臣尚且如此,遑论外部小邦使节!荆轲为刺杀秦王,绞尽脑汁将一枚短匕卷在地图之中才得以瞒天过海;而文中的唐雎,在说话之际顺手就能拔刃相向,很明显长剑就佩于腰间!再加上当时安陵这个弹丸小国是为了苟延残喘而派人向强秦求情,唐雎佩剑面君的

可能性有百分之一吗?有万分之一吗?

三、形象过失实

史载嬴政出身卑微、帝路坎坷;君临天下后又连年征伐、戎马倥偬,而这恰恰证明他不仅有着超常之志,也有着超常之能。其外在形象鹰脯豺目虽说凶恶了一点,但身材伟岸、形貌魁梧、体格强壮那是一定的。据说始皇帝力能徒手搏狮,虽猛虎骤临于前而面不改色,在朝廷或战场上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举手投足间风云变色、山河震颤!

荆轲刺秦王时“展图者”与“观图者”双方近乎零距离,图穷匕见的情况下当然令秦王仓皇失措;但现在唐雎与秦王分宾主对坐,期间有着相当距离,对方刚一亮兵器就把自己唬得变色求饶,秦王无疑一下子由老虎变成了病猫。这样的形象何以能威震天下?何以能统一六国?

四、历史难倒退

纵观古今中外,一个国家和民族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归,战国末年更应该是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海内、囊举宇宙而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正是天将大任,时势必然。尤其是嬴政本人之雄才大略,放眼整个战国时期,无论是他国诸君还是本国诸王,都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罕见昆仲。

为使四海归一,嬴政驱虎狼之师横扫天下,倒也无可厚非;恰恰这一次,希望以政治手腕、外交压力收服安陵,这对于安陵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面对和平并轨,安陵君还算是半推半就,而唐雎则明显是公然对抗。古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一点上唐雎却完全走向了反面,因而唐雎充其量只不过是历史进步洪流中的一小块绊浪礁石而已。

综上所述,《唐雎不辱使命》作为秦灭六国中的一个小小插曲,《战国策》却将它描绘得有声有色、血肉丰满,人物形象高大、性格鲜明,字含珠玑、语藏机锋,突出地展示了该书的语言功力;但另一方面,故事情节却又经不住分析推敲,又使其叙事的可信度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陈丽芬 河北省沙河市柴关学区高庄中学 054104)

猜你喜欢
战国策真实性
高枕无忧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当《战国策》遇上《甄嬛传》
《战国策》所见邯郸成语典故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