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政治人格的不朽

2009-06-13 05:52邓彩云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离骚屈原

周 琴 邓彩云 李 玲

摘 要:屈原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政治家。其代表作《离骚》表现出的政治道德、政治理想和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关键词:屈原 《离骚》 政治人格

几千年来,屈原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专家学者以及好事之人对他的研究也从未停歇。屈原侍奉君王,没有二心,却一次又一次的遭受迫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选择用长流的江水来证明自己的忠贞和清高。江水吞噬了屈原的躯体,但却成就了他崇高的灵魂!政治人格的魅力使屈原虽败犹荣,其精神影响和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本文以融入了屈原理想信念的代表作《离骚》为例,来分析探讨这位伟大爱国者政治人格的具体内涵。

一、民生为本、社稷至上的政治道德

春秋战国时期,道德衰微,尚权谋弃仁义。这一时代的学者,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便是大贤如孔、墨,也不死守父母之邦。就楚而言,春秋屈巫去吴,战国屈榖去宋、屈景归燕,这些远走他邦的楚人都因获得发展机会而事业有成。屈原时期,秦一统天下的趋势基本明朗,楚朝廷腐败,君臣离心,覆灭之日为期不远。面对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奸臣贼党泛滥、君王醉生梦死的王朝,屈原完全可以远走他邦,找到用武之地。屈原博闻强志,才能卓异,他明白楚国面临的危险,更清楚留在楚国处境的艰难。然而,与生倶来的血缘宗族情感,使他不忍心看到千年祖宗基业毁于一旦,不忍心看到淳朴善良的黎民遭受涂炭,他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作为以“道”自重自任的政治家,屈原“民生为本、社稷至上”的政治道德,与楚同姓的身份、认同的宗法制和血缘宗法观念及直接的经济与政治利益所培植出的对家国民族的深固依恋感和责任感,使他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楚王、楚国、楚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透过《离骚》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屈原心中无小我,他始终以楚国的兴衰存亡为念,“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始终在以百姓的苦乐悲喜为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即使君王疏远他,即使百姓不理解他,即使国家抛弃他,他仍“九死未悔”地承担着自己的道德责任。即使在放逐途中,他仍对因“皇天不纯命”而引起的“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方仲春而东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无限的忧虑。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他敢于同腐朽的贵族利益集团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始终高举着道德的旗帜,明知无力回天,却坚持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法,“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残酷的政治斗争铸就了屈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促使他同邪恶势力的斗争永远不止不息。

二、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理想政治就是所谓“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它导源于其民生为本,社稷至上的政治道德,具体包含修明法度和举贤授能两方面内容。屈原认为,国家治理是否到位,关键看国力是否强大,百姓是否安居乐业,而君主和众臣的责任就在于让国力不断增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状况得到保持。因此,他特别崇拜唐尧虞舜的光明政治,他说:“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受能兮,循墨绳而不颇”。他认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在于严明法纪,并对楚国变法图强的先君庄王、康王、悼王和尧、舜等古代圣君表达出了由衷的敬意:“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他把政治英明看成是古代圣王成就不世伟业的主要原因:“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为了使楚王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他不畏辛劳,前后奔走照料,“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甚至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在《离骚》中,他还用对比的方法指明了如桀、纣、羿、寒浞、浇这些残暴执政者的悲惨下场:“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他以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当政者:“固乱流其鲜终兮”。可以说,《离骚》陈述的是历史,鞭策的则是现实。此外,屈原还在《离骚》中颂扬了古代贤臣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国神比干、伯夷、叔齐、伍子胥及楚之子文等人的历史功绩,他说:“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屈原所讴歌的这些举贤授能的例子,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也有陈述,但《离骚》却着重强调了这些贤能的出生卑微:傅说“筑于傅岩”,吕望“屠于朝歌”,宁戚“歌而饭牛”,这就突出说明屈原主张的“举贤授能”是不羞于卑贱的,是突破了阶级局限的真正的为贤是用。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渴望自己的国君摒弃陋习,珍惜时光,乘着年壮,对法令和政策做一些明智的修改,以实现由楚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目标。初登仕途时,屈原曾受楚王赏识,甚至被委以起草国家法令的重任。后来,由于小人作祟,“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加之昏聩的君王不辨忠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他被降为三闾大夫。但是屈原并没有气馁,而是将满腔心血和全部精力投入到“举贤任能”中。他滋兰树蕙,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努力培养振兴楚国的人才,可惜的是,他精心培养的人才最后都弃他而去。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却是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悼王因修明法度使楚兴国,怀王、顷襄王因忽略民本使楚衰亡,历史证明屈子政治理想在当时的正确性。

三、不断修能、坚持内美的政治行为

屈原有着崇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内美”与“修能”的统一。内美指的是内在美德,修能指的是突出才干。促使屈原内外兼修的动力,便是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离骚》开篇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与楚同姓的世系美,体现的是其优秀品质的渊源深远,是他忠君爱国的根源所在;寅年寅月寅日降生的生辰美,表现的是巫楚文化的内化,是他对祖国不离不弃的根由所在;非同凡响的命名美,体现在名字中含有的正义之气、智慧之采,是他坚持一身正气、抗争不懈之根本。

在时风日下、奸佞当道的环境下承担救世重任,仅有先天之“内美”是远远不够的,还必然借助后天的勤奋“修能”。唯有不断“修能”,才能“志洁行廉”、“皭然不滓”。因此,无论是顺是逆,屈原都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不畏群小谗言,不惧党人诋毁。他说:“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他耿介刚正、嫉恶如仇,终日与香草为伍,坚持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如果说在顺境中“修能”是为了行政能力的增强,那么,在逆境中坚持“修能”,就不能不说是屈原高尚人格的驱动。女媭曾质问逆境中修身的屈原:“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屈原的回答干脆而坚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众不同,既难见容于朝廷,也难得到百姓理解,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的打算。他说:“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要以前贤为榜样,为国家、君王、百姓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乃至生命。屈原高洁的气质和杰出的风貌,宛如一朵圣洁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好像一棵挺拔刚劲的松柏,遭风雨而不挠。屈原就是美的化身,就是人类最完美的心灵与外在美的统一体。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千载之下,读来仍能叫人怦然心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凸现出了诗人高尚的政治人格。屈原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但屈原“民生为本、社稷至上”的政治道德,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政治理想,不断修能、坚持内美的政治行为,谱写了一曲人类美好政治品质的赞歌,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历史证明了屈原的不朽。

(本文为湖南理工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9071,指导教师:胡敬君教授。)

(周琴,邓彩云,李玲 岳阳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414006)

猜你喜欢
离骚屈原
区别
屈原之死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不可回避就不要逃避
屈原送米
神性的转向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