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炜东
2009年6月,学校开展“以教导学”教学模式的大型公开课活动,活动要求各个科组推出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并要求全校教师听课、评课。我们数学组高度重视本次活动,迅速召开科组会议,经过讨论,会议推荐由我来上八年级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最后一节课《测量旗杆的高度》。公开课后,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一节有特色、有个性、效果好、水平高的公开课。本人从中得到极大鼓舞。
一、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1.(“导趣”)问题一:怎样测量学校旗杆高度?(要求不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问题解读:首先播放几张在华南师大数学系拍到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的照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然后让学生想各种怪办法解决问题一,如:将旗杆放倒;把旗杆砍成几节;爬上旗杆;用氢气球将绳子带上旗杆顶端……这些“山寨”的趣法与后面“利用数学模型”解题方式形成对比。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学生自由口头回答。
2.(“导向”)问题二:怎样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中测量旗杆高度?(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的设置比问题一要具体,括号里的附加条件也不一样。它的提出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导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来。教师先介绍阳光的直射原理和几个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通过简单的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求解。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教师带领几个学生示范解决。
3.(“导疑”)问题三:没有阳光的天气,利用其他简单工具能测量旗杆的高度吗?供选择的工具有:电灯、镜子、标杆、卷尺、绳子、秒表、照相机等。(要求有一定的数学思想。)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的设计不同于问题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给予学生更加朦胧的解题途径,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困惑。它的设计妙在针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自身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激发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
问题解决方式: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讨论敲定测量方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工具实地测量。小组成员由记录员、测量员、计算员、解说员等组成,各司其职。教师组织小组间开展竞赛,哪个组测得的数据误差最小,哪个组将获胜。
4.(“导法”)问题四: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还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哪些测量问题?如:河流的宽度、楼间距离、山峰的高度、雷区长宽等。(构造相似三角形,标出线段,列出式子。)
问题解读:设置问题四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扩充、延伸已经构建好的图式,重新搭建知识结构体系,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得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还会“用数学”。
问题解决方式:本问题由学生构造相似三角形,建立数学模型独立解决。
5.(“导馈”)问题五:通过今天的课,请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描述一下什么是“数学建模”。
问题解读: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反馈的不只是数学知识,关键在于通过解答前面的四个问题去形成某种“数学思想”。学生对问题五的答案各抒己见,各自谈出自己对“数学建模”的理解。这个题目教师不设置标准答案,重在让学生意会!
问题解决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自我构建
“问题导学”是本人在综合问题探究、建构主义、以教导学三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并结合个人教学特色总结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本人教学个性的提炼。经历这次公开课后,我的教学风格逐渐成熟,备课、上课更加水到渠成。我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精髓浓缩成六个字:“三中心,五引导。”具体诠释如下,以供教学同仁借鉴。
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三个中心。
(1)教学内容以“问题”为中心。每个环节建构一个问题,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线索贯穿课堂。让教师带着问题教,让学生带着问题学。
(2)教师教学方式以“导”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形成技能,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3)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学”成为课堂的重头戏,要以“学生学”来带动“教师教”。让学生感觉自己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2.“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策略五部曲。
(1)“导趣”。通过感情调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导向”。指示教学目标,引导学习方向,使学生进入自主性学习。
(3)“导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构建学习问题,激起疑问。
(4)“导法”。反思诊断,总结方法,培养技能,改变、扩充学生图式。
(5)“导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矫正;锁定学生,问题跟踪,获取反馈。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