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课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不受陈规旧习的束缚,不轻信旧有的、现成的结论,敢于否定旧有的结论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自主地判断和探索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与其成熟度相适应的特征,主要是指:(1)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他人;(3)想象力丰富;(4)思维活跃流畅,解答问题方法独到,见解卓越;(5)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进行创造性教学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很多,但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最主要的因素来自教师。如果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受旧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使学生敬畏教师,把教师当成知识的化身和代表,把教师当成知识的源泉,把教师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学习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不能得到发展,反而会受到抑制。
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管得过死,教学方法呆板等,都有碍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学生如能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发展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此,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二、营造创新气氛,激发创新精神
民主的、宽松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情、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所以,兴趣是创造之母,是成功的老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源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那种教条条、背条条,教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语言,平铺直叙的讲解,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只会使学生沮丧、厌烦。教师应富有创新意识,在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充实、知识的更新、教法的多样等方面,都要力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校方面讲,学校要注重创设良好教育环境,使学校的教风、学风和管理体制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处于“无威胁”状态和“自由”状态是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冲破管理过细、统得过严、标准划一的思维工作定势,给学生和教师较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自由地思考,并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宽松环境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要把自己看成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而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师生平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主动性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三、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批判性就是敢于怀疑,敢于向名家、向教科书、向教师挑战。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用挑剔的耳朵听课,用怀疑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已有的结论。
其次,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再次,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力的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即使是荒唐的想象,幼稚可笑的想法,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要嘲笑讽刺。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创造精神的火花就会被熄灭。
总之,创造精神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要从多条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培养创造性精神,不仅是师生要确立的观念,更应融这种观念于实践活动之中。一方面以创新精神指导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来进一步确定和丰富自己的创新精神。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育人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广阔的空间。
(责编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