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万田 周晔馨 李进伟
摘 要: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两市。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并通过综合指数法对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具体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与全体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提升这两个装备制造业重要基地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沈阳;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122-07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注:装备制造业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否具有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决定了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水平。按照国民经济统计中的行业口径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进行分类可将中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七类:金属制品业(34)、普通机械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42)。)基地,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重点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而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两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通过提升这两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并借此支撑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拟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区域比较研究,以期能系统地研究辽宁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为其全面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
一、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比较
田力普认为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生产和从事自己拥有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面向市场需要的产品活动,是一种自主创新活动[1]。
陈至立[2]和李京文[3]认为,自主创新按类型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
傅家骥定义自主创新为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进一步指出了自主创新要实现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4]。
综合考虑以上关于自主创新的定义,本文认为自主创新是企业生产和从事市场所需要的、自身拥有知识产权产品的活动。自主创新主要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广泛地的运用企业内外各种相关的技术资源,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包括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三种形式。本文将通过建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而对企业进行评价。
指标体系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作为分析问题的一种手段,属定量分析。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从系统角度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抽象和刻画的概念模型。根据可行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且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从自主创新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两个方面评价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别是自主创新投入方面和自主创新方面。其中,反映自主创新投入的指标包括研发企业比重X1、研发人员比重X2、研发团队强度X3、科技经费投入比重X4、研发投入比重X5以及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X6等6个指标;反映自主创新产出的指标包括研发专利效率X7、发明专利比例X8、新产品销售比重X9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X10等4个指标。
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与大连两市,本文将应用因子分析方法以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进行比较研究。选取2001—2003年数据,计算本文确定的10个指标值,评价指标值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值,以减少特殊年份的影响。
1.因子分析方法
首先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的7个行业的10个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然后对其进行KMO和 Bartlett检验,以确定是否可以作因子分析,经检验两者均适合;最后得到沈阳、大连的总方差分解表(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看出,结果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解释了10个指标所含信息量的85.86%,效果明显;由表2可看出,结果也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这3个公共因子解释了10个指标所含信息量的84.76%。
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得到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表4所示。
沈阳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显示: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以及新产品销售比重5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些;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发明专利比例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4个指标的情况,其中3个为自主创新产出指标,可见这个公共因子主要说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产出水平;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企业比重和研发人员比重的情况,说明沈阳某一装备制造业行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大体情况。
大连的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显示:第一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科技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专利效率、新产品销售比重以及新产品利润比重6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重要些;第二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团队强度、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以及发明专利比例3个指标的情况,说明这个公共因子相对第一个公共因子重要性差些;第三个公共因子反映了研发投入比重1个指标的情况。
使用Regression法计算公共因子得分,。沈阳与大连Regression法的因子得分系数见附录。计算方法与上文相同,得出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表(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沈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位居第一,说明其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其他6个行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15,表明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中处于较高位置;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处于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中等水平;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0.49,为最后一名,其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的装备制造业中最差。
大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前三位,并且分值相差不多,说明这3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相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处于第四位,分值大大高于第五位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可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大连的中等偏上的位置;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处于大连的偏下位置;金属制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为最后一名,分值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也就是其自主创新能力在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中最差。
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进行比较,发现装备制造业中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在沈阳和大连是不相同的。沈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远高于其他5个行业,而后5个行业整体看来,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大连装备制造业根据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类,并且两类之间综合评价值差距很大为0.6。一类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另一类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后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低于前者。金属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沈阳和大连都是最差的,这也与整个辽宁情况一致,说明金属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中最弱的。
2.聚类分析方法
首先将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10个自主创新能力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单位的差别,再进行聚类分析。图1、图2分别为沈阳、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聚类的树形图,不同行业之间距离的测量方法是欧氏距离平方法,计算规则是组间平均链锁距离方法(Between-groups linkage)。由图1可以看出,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二类为金属制品业;第三类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四类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这四类中,第一类与第二类关系最近,然后是第三类,最后是第四类,这种关系与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的关系是一致的。
由图2可以看出,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也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第二类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第三类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第四类为金属制品业。这四类中,第一类与第二类关系也为最近,然后是第三类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后是第四类金属制品业,这种关系与因子分析方法得到的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的关系也是基本一致的。
据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按自主创新能力的聚类图,以及上文对两者聚类图的分析可以发现: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聚类是一种自主创新能力由弱到强的聚类,其中个别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两个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显得非常突出;大连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聚类是一种自主创新能力由强到弱的聚类,自主创新能力弱的3个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也显得较突出。
二、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具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得到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指标类综合评价值Yi以及综合评价总指数值Y,如表6所示。
从总体上看,沈阳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优于大连。其中,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沈阳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几乎相当于大连的两倍,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沈阳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分别是大连的1.32、1.47倍,自主创新能力也高于大连;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沈阳与大连的综合评价总指数值相差不大,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略高于大连。
具体来说,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个行业中,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并且无论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还是产出方面,沈阳均明显优于大连。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中,沈阳与大连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具体到自主创新投入和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均略优于大连。在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沈阳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沈阳略高于大连,而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沈阳明显高于大连,说明沈阳的自主创新效率要高于大连。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沈阳与大连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大连的自主创新投入高于沈阳,但是其产出水平却低于沈阳。
三、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与全体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
由于沈阳与大连的装备制造业情况可以代表整个辽宁的情况,下文分别将沈阳、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与其全体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大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如表7所示)。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优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并且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两个方面均高于全体工业的水平。在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装备制造业的8个评价指标均大于全体工业。其中,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分别高于全体工业7.557%、3.148%和0.675%,而研发人员比重、科技经费投入比重基数较小,所以,在这3个指标方面,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在余下的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3个指标上,装备制造业略大于全体工业。
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装备制造业在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上,明显大于全体工业,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分别大于全体工业的13.022%、9.418%。在研发专利效率、发明专利效率上,装备制造业略小于全体工业的水平。
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优于其全体工业的水平,在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两个方面均高于全体工业,其比较结果与沈阳类似。在
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装备制造业的6个评价指标均大于全体工业。其中,研发企业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投入明显大于全体工业的水平,分别高出6.190%、2.022%、1.055%。其他3个指标研发团队强度、研发投入比重、新产品开发投入比重装备制造业也大于全体工业。
在自主创新产出方面,两个重要指标新产品销售比重、新产品利润比重,装备制造业分别大于全体工业13.927%、6.136%。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专利效率也略大于全体工业,只有发明专利比例稍小于全体工业。
四、理性看待沈阳和大连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沈阳和大连的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并且其自主创新能力也高于全体工业的水平。但是通过对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入比较研究,发现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太理想,还存在差异。从整体上看,沈阳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在所研究的7个行业中,两个行业沈阳与大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当,5个行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沈阳与大连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差不大,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大连,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沈阳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大连。从各行业上看,沈阳与大连装备制造业各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差异。(1)沈阳装备制造业个别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当于或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大连装备制造业个别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低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低于其他5个行业。并且其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沈阳和大连两个地区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其制约因素。 (1)历史包袱重,体制机制障碍突出。装备制造业企业多为国有企业,企业大,人员多,国有企业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活力,历史欠债、欠税比较严重,企业信用等级不高,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影响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2)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全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左右,缺少专业技术的顶尖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普遍缺乏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企业,拥有的科技机构比重低,有科技机构的企业仅占4.98%,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多数大型企业没有建立起较强的技术中心,主要产品技术多数来源于国外,尤其大型成套设备的系统成套能力十分薄弱。(3)自主创新产出水平不高,与国际水平差距大。以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技术领域——数控机床为例,截至2005 年,全国已公开的数控机床中辽宁省专利申请量占全部申请量的近1/10,居全国首位。但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是高速、高效、环保和复合化,国外一般机床的转数可达12 000—18 000转/分,高级加工中心可达30 000转/分,我们平均只有8 000转/分;国外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为10 000小时,我们平均为6 000小时。
总的来说,造成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除了体制性矛盾外,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产出效率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只有近10%达到或接近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总体上大约落后于当代国际先进水平15—20年。因此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当理性看待了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之后,我们发现辽宁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太理想,尤其是个别行业,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企业应该在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应重视技术合作与技术引进。
1.创造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
首先,制定鼓励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尤其是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政府应该给予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减免或者直接资助,或者对技术创新项目给予补贴,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以重大工程建设促进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是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可以大大促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因为建设中需要更大的技术创新、技术合作、技术集成。辽宁也可以选准一些工程,集中全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以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成果是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应该受到有效保护,这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监督和检查相结合的机制,加大打击侵权案力度,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2.装备制造业企业要在自主创新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在辽宁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没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赢取市场竞争的手段,政府研究结构完成自主创新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所以,要进一步确立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逐步使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转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在人员配置、研究计划上向企业倾斜,将这些企业的技术课题作为政府的科技计划课题,给予政策、经费支持。其次,企业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投入较少,因此要将自主创新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增加自主创新投入。制定自主创新规划,创建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技术、管理要素参与利润分配的激励机制。再次,企业要注意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完善人事制度,尽快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配置机制,鼓励创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企业要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企业要加大对研发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强对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人员结构、资金运用及开发成果的管理,政府也要重点支持重要项目的科技开发建设。企业之间要注意技术合作,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3.要重视技术合作和技术引进
首先,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密切合作机制。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应该加强与沈阳金属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政府也应增加对科研院所和高校资金投入,提高它们的创新能力,使它们的发展水平与企业相适应。其次,重视技术引进中的管理。引进技术应注意对技术引进的管理,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实用、先进的技术;确保技术引进的质量,选择节约能源、环境污染少的技术;重视软件、专利、图纸以及工艺方法等软件技术的引进。最后,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只有完成引进—创新—输出这个过程,才能使引进技术达到真正的效果,否则,只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困境,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做的还不够。对政府来说,要运用财税等手段鼓励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企业来说,更要增加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高度重视技术的消化吸收。
4.辽宁应满怀信心地迎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辽宁装备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也存在着机遇。首先,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可以借此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可以在国际和国内进行低成本并购,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为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海外扩张创造了机会。其次,企业可以利用这次危机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淘汰效率低、能耗大的落后产能,积极研发新的产品,调整产品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把企业做大做强。再次,以结构创新促增长,以增长引领结构创新。要以优化结构为立项标准,选择平衡结构倾斜、填补结构空白、提升结构水平的新项目为立项重点,以争取立一项带一片的关联效应。最后,坚持改革创新。靠继续培育金融市场为企业扩张集聚资金,由企业决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向和项目选择;靠政府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政府可支配资源主要投向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力普.完善知识产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28,2005-12-28.
[2]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
[3] 李京文.推进自主创新 振兴玉林经济[OL].http://www.0775ok.cn/,2006-01-19.
[4]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 高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6] 操龙灿,杨善林.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架的研究[J].预测,2004,(4).
[7] Becker,W.& Jürgen Dietz.R&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Firms: Evidence for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4:209-223.
[8] Lee,Jeongdong & Chansoo Park.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Factors Affect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Korea[J].Tech Innovation,2006,(26):1045-1054.
[9] Lee,Keun & Chaisung Lim.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 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459-483.
[10] 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71-102.
[11] 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3,(10).
[12] 鲍永安,张桂霞.论自主创新的体系和环境[J].江海学刊,2006,(2).
[13] 白津夫.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主要矛盾[J].新华文摘,2005,(21).
[14] 王淼,胡本强,蒋宗峰.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J].经济纵横,2005,(10).
[6]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 崔万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8] 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林木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11] 周凤琼,廖振尔.综合指数法用于我院医疗质量评价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
[12] 郭斌,陈劲,毛义华.对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的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1997(11).
[16] 辽宁省发改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http://222.26.91.30:88/web/docview.aspx? chnid=27&leafid=docid=1205151,2005年7月6日.
[17] Aitken,B.J.& A.E.Harrison,1999,“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 [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p.605 - 618.
[19] Humphrey,J.&H.Schmitz,2002,“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 [J]Working Paper for IDS and INEF.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