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廷玉 邬 冰 刘志虹
摘 要:工业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辽宁加工型县域发展的研究,在弄清发展特点和存在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加快辽宁加工型县域发展的对策措施,对加快辽宁县域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辽宁;加工型;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114-08
工业不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辽宁的县域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生活水平,而且推动了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也为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随着加工型县域经济的形成,辽宁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类型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主要从加工型县域的地位与作用入手,通过对辽宁加工型县域经济特点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快辽宁加工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工型县域的判断
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县域经济可以划分为农业型、加工型和商贸流通型等县域。加工型县域是随着县域内产业结构演变而形成的。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县域内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的一种以工业为主的县域类型。加工型县域的特点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从就业结构看,由于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县域企业的发展,为新增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渠道,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高。
加工型县域经济类型的形成既是县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结果,也是经济地域不断发展演变的阶段性产物。所谓的“工业化”,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向以非农业的工业经济为主体的方向转换这样一个进程。18世纪晚期,英国的经济开始变革,这一过程后来被称为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中叶,欧洲、北美的其他国家开始了类似的转变。到19世纪末,日本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以英国为例,由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近400%。由此,发展的概念便常常被作为了工业化过程的同义词看待,而主要由工业化所带来的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根本性改变,就成为了衡量发展与否的关键性指标。辽宁工业化初始阶段主要还是借助于外力,即受前日本和前苏联的双重影响。由于以重化工为主,这些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县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产业结构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类型也多为农业型或者林矿型。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大中城市工业的扩张和产业转移,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加工型县域陆续形成。因此,可以这么说,辽宁加工型县域是由农业型县域或者资源型县域演变而来,这也符合经济地域运动规律,见图1所示。
辽宁走的是一条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经济发展的支撑地位,工业布局集中于大中城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县域城镇工业发展普遍落后,城镇工业发展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较弱,工农、城乡二元化发展特征突出,造成辽宁多数县域以农业为主导,而加工型县域发展相对较弱。
综合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人口就业结构以及人均收入等指标,我们大概计算出辽宁属于加工型的县域有6个,包括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海城市、庄河市、新民市和东港市。
(二)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证明,工业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其本质是产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其表现形式是空间集聚、中心城市的形成。实践表明,作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阶段,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经济增长量的扩张和结构变动所带来的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质的变化。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加工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加工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的提高。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产业水平的提高,即尽快实现由传统低效农业向现代高效工业的转变。辽宁许多县(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发展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工业是县域经济和财税增长的主体,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县域经济不断增长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振兴,就很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首先,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起步于农业,然而农业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因为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大,需求保持相对稳定,农业生产的增长就将趋于停滞,农产品价格自然就会下跌。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突破增长的瓶颈制约,因为工业品的需求弹性要比农产品大得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必然被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所取代,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县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国内外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工业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的增长在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辽宁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县域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大的县(市),其经济增长就快,反之则慢。2005年,瓦房店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4亿元,增长17.5%,工业增加值增长19%,生产总值增量中的近60%来自于工业。而经济增长缓慢的县域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化水平低、以农业为主的县,如彰武县。
第三,工业化促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这种调整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比例高,成为就业的主体。2005年彰武县乡村就业人口中有77%集中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庄河市仅有57%。这说明,随着县域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二是工业部门提供的经济总量在整个县域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增加。在辽宁加工型县域中绝大多数县的工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50%以上,最高的普兰店高达63%。三是加工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轴承业已经成为推动瓦房店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市拥有轴承企业400家,占了全国轴承销售份额的13.8%。全市年产轴承1 800万套,年完成轴承产值55亿元,实缴税金2.4亿元,分别占全市机械工业产值、税收的39%和47%。轴承技术装备和轴承产品质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接近国际水平,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值17.8亿元,占全市工业出口总量34.8%。四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瓦房店市对主导产业——轴承业的发展确立了“引进新建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扶强做大一批、限制淘汰一批”总体原则,提出以大力推进轴承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发展轴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提高轴承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其目标是构筑现代轴承制造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力的轴承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