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嵌入“一带一路”实施国际化战略,有利于装备制造业转移富裕产能,突破贫困性增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跃迁。江苏装备制造业在外部契机与内部需求的双重动力下,可通过搭建对接服务平台、推进技术联盟、改革商业模式、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加快江苏装备制造走出去的步伐。
关键词: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创新;产业链
“一带一路”战略为江苏装备制造企业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带来重大机遇。江苏省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以推动装备制造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间江苏装备制造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建设初具形态,“互联网+”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苏州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两大契机叠加,为江苏高端装备制造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一、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契机
(一)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旺盛
“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预计高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中亚和东盟地区除新加坡、以色列外,工业规模化程度普遍偏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未来对交通运输、产业园区、光伏核电、电信等能源设备和基础设备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2015年中哈签署了14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和180亿美元的基建合作框架,包括64个清单项目,为江苏优势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庞大的基建工程同时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玻璃等基建材料需求,可有效化解富裕产能。印尼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15个机场、24个现代化港口、49座大型水坝,新增电力装机总量3500万千瓦,这给江苏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沿线国家装备产业互补合作意愿加深
深化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合作是沿线各国推进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中科院发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报告》显示,沿线65个国家涵盖工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不同阶段的国家在产能合作进程中都可寻找到不同的定位,共同培育以“互补合作”为主导的“新雁阵”模型。江苏实施“一带一路商务创新引领”工程,拟在沿线重点国家布局建设10个境外产业集聚区。江苏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库已筛选出重点合作项目266个,协议投资额240亿美元,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型电力、船舶海工四大装备制造领域为战略重点。以巴基斯坦为例,其国内已探明铁矿石储量高达9.47亿吨,但是钢铁行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能低下,市场需求缺口十分庞大。江苏沙钢集团瞄准机会展开合作,转移富裕产能的同时开辟能源市场,促进双方产业结构调整。2014年底俄罗斯启动“远东大动脉计划”,预计投入9亿美元升级红星造船厂、苏州大方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南通中远重工等企业中标多个大订单,同时还建立石油合作关系。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与俄方在共青城合作建立航空部件工业园,推动航空零部件企业协同创新。
(三)新一轮承接技术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
新一轮工业升级竞赛给各国带来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是技术转移与承接的直接动力。中亚沿线国家未来由于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资源过度消耗”的窘境,已开始提前布局技术吸收与积累,提升创新能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支撑引领作用下,通过科技伙伴计划,签订双边或多边技术转让协议、产品进出口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海上合作中心,完善技术转移协作网络与对接平台,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推动工业技术升级。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在江苏省科技厅、各市科技局、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搭建的接洽平台上对接境外企业,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如中车南浦公司向印尼、哈萨克斯坦输出高铁技术设备,江苏丰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向马尔代夫等国输出非并网式风电淡化海水等技术设备,助推沿线国家的能源与交通产业的工业化进程。
(四)江苏装备制造金融打破跨国垄断的新阶段
“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是跨国装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垄断东道国产业的重要手段。江苏本土装备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0%,但经济贡献率较低。统计数据显示,近十年本土与跨国公司新产品销售收入平均比率为1:4.5,出口交货值比率1:24,利润比率为1:5.5。跨国企业制定行业标准、掌握关键技术、控制价值链,通过加工订单约束下游的研发进度,弱化本土企业的主导作用。江苏GDP虽然持续增长,但跨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以及对关键领域的控制,使本土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创新空窗期被迫延长,区域经济跌入贫困性增长的陷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进一步激发装备企业向高端领域探索的欲望,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
(五)江苏打造研发高地、培育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呈现
硅谷、纽约、伦敦、特拉维夫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培育经验显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设意味着最大程度吸引和汇集全球创新要素发展高新产业,进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权。江苏利用现有科技平台与资源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鼓励企业以联盟形式引进吸收核心技术,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共享知识产权发展高新产业,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奠定良好基础。苏州率先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通过“126”产业构架的建设方案培育十大高端产业群。2015年苏州机器人产业规模达68亿元,在服务型机器人行业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如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沿着“工具—管家—伴侣“的发展轨迹搭建创新体系,拥有全球唯一最完整的家庭清洁服务机器人产品线,是全球家庭服务机器人的开拓者。南通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打造船舶与海工技术创新高地,中远川崎集团依托该平台,通过二次创新完成全国船舶行业首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斩获多个欧美订单。
二、江苏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优势
(一)工业基础夯实,规模化程度高
江苏装备制造业产值连续27年位列全国之首,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业产值持续增加。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规模实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全口径装备制造业等指标都稳居全国之首。《2015江苏装备制造业蓝皮书》显示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的47%,产值、销售、利税所占比重超过50%,出口交货值高达81%,其中仪表仪器、电气机械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第二。徐州工程机械、南京智能装备、无锡光伏产业、苏州电子信息、南通海工装备等地标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园区、研发中心、产业基金、科技服务、信息平台等综合培育体系的联动建设已经领跑全国。
(二)外贸出口稳,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
金融危机以来,江苏贸易出口总额在3200亿美元上下窄幅振荡,其中98%为工业制成品。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全省工业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提升,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额分别高达2247.52亿美元和1137.89亿美元,总量优势明显。苏州是全国高新技术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在国际市场实现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2015年,苏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在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逐年提升。
(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增强
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江苏装备制造创新能力多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为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费用高达1788亿元,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江苏省内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云集,创新载体建设卓有成效,民营企业总部与全球500强研发中心相继落户苏南,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如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突破全球珩磨技术领域瓶颈,成功研发智能化全自动高精度数控珩磨机;公司还收购德国Degen公司,成立全球高端珩磨机研发平台。成熟的创新体系造就了江苏牧羊控股有限公司在饲料机械设备领域的领先力,企业多年来R&D费用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保持4%左右。企业拥有高效的成果转化率,相继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97项,制定国家标准51项,荣获省高新技术产品22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近400余项,企业已在饲料机械与工程、粮食机械与工程、工程设计与安装为一体化等领域拥有最核心的研发技术及自主产权。
(四)投资形式多元化,产业扩张凸显“链条效应”布局
江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设立“一带一路”投资资金,规划2015年30亿、2017年100亿、2020年300亿的投资计划,通过大企业牵头大项目启动,加快与沿线国家共建产能互通体系,有效平衡双向投资。江苏装备企业投资方式也从出口产品,设立办事处的低端贸易方式转变到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收购国外企业组建全球网络化的研发体系与营销渠道。亨通集团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业2025等战略部署背景下,实现了由市场国际化向资本、品牌国际化的升级。亨通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海外业务遍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英、美等多个国家设立研发基地,形成了“光棒—光纤—光缆—ODN”完整的光通信产业链。2015年亨通收购印尼Vokse公司,充实下游产业链,丰富电力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的业务体系,为公司推进“555”国际化战略,实施全球资本运营奠定基础。
三、加快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路径探讨
(一)政府定位服务化,构建对接服务体系
首先需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提高服务响应效率。江苏政府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同时,应该积极制定配套政策,贯彻落实《江苏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三年行动计划》。 “一带一路”战略下,政府通过搭建官方、半官方平台,推进民间合作。如常州政府向67家常州高新技术企业发放APEC商务旅行卡,为企业商务人员处境谈判提供便利;苏州政府对境外投资企业开辟“一企一案”绿色通道,有效缩短项目的行政审批。
江苏企业走出国门由于信息不对称面临诸多风险。政府应加快速度为制造装备企业搭建优质跨国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贸易摩擦、融资贷款等瓶颈,提高经营风险防范意识。目前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已与芬兰、以色列、英国等70多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为江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开拓稳定优质的合作渠道。江苏“国际产学研峰会”、南京“全球研发峰会”、苏州“纳米发展国际论坛”等都已成为江苏积极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苏州政府为企业提供对接互动系统平台,其功能涵盖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技术转移、投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二)企业创新自主化,培育核心竞争力
江苏融入“一带一路”的本质是实现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全球对接,产业竞争力的节点之一是对技术标准与关键价值模块的控制。江苏企业突破跨国公司对前沿技术垄断的唯一路径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对关键技术的攻克,实现内生性增长;同时还应强化产业协同创新,加大对上游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性、关键性研究的投入。如江苏徐工集团在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举的产业技术发展之路上,聚力实现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等5大专业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成功引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创新发展。徐工在全球市场开拓中形成了拥有5个国际研究中心,8大制造基地,10大备件中心,2000余个服务终端、6000余名技术专家,辐射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庞大网络体系。集团不断覆盖融合上下游产业打造“智慧徐工”,成功实现了协同研发、智慧制造、敏捷供应链、商业智能、便捷服务的综合集成。
(三)资本布局全球化,加快品牌建设
优质装备企业成功走出去的轨迹包含“产品—市场—资本——品牌”四个国际化阶段。“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可以缩短投资周期,迅速填补技术、品牌及销售渠道等要素资源。仅2016上半年,江苏就有53家上市公司开展海外并购业务,为扩张欧美市场奠定了基础。亨通收购南非阿伯代尔欧洲控股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100%股权,通过对收购企业品牌和技术进行整合,有效降低了企业进入西班牙与葡萄牙市场的壁垒。江苏海鸥公司通过竞标国际项目、境外设厂、跨国并购,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该公司在马来西亚分公司“借船出海”加速开拓国际市场;收购了东南亚最大的冷却塔公司,成功向“一带一路”沿线输出“海鸥”品牌与服务。南京泉峰控股并购了德国博世旗下SKIL品牌,拓展欧美高端电动工具市场。苏州纽威阀门先后在美国、荷兰、新加坡等8个国家设立10家境外子公司,积极注册境外商标,在全球构建营销网络。江苏装备企业应尽快组建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加快境外商标注册提升本土品牌的国际享誉度。
(四)产业联盟化,推动技术链跃迁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核电、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必然要对接、输出技术标准,通过核心技术提升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他们也会把产业需求和技术标准传导到技术链上下游环节,促成上下游产业间的技术关联形成企业联盟进行集成式创新。装备产品个性化定制程度高,售后服务也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母公司可在境外组建售后服务公司,同时也为客户提供设备操作与维护的培训,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服务。如常州金昇集团从名不经传的小企业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海外并购一跃成为全球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老大,拥有200项国际专利,60%产品服务于奔驰、保时捷等汽车制造商。常州金昇集团原先以纺织机械制造为主,2011年通过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形成跨国数控机床产业联盟,拓展欧洲市场;2013年通过对埃马克的优化与重组,剥离齿轮业务,进入高端汽车制造领域,客户遍及宝马、奔驰等,同年又收购瑞士欧瑞康集团将其全球范围内14个制造基地收入麾下,迅速促成与下游产业的联盟,打造了一流的机床管理体系、销售体系、维修体系。常州金昇集团嫁接欧洲高端装备技术服务国际与国内市场,2014年又在金坛投资高速列车轮毂研发,主导行业发展。
(五)商业模式新型化,推动新业态孵化
装备企业将信息化、自动化、模块化融合,形成一个智能化、柔性化的制造体系,是变革商业驱动模式的基础。如上汽大通位于无锡的定制工厂采用分布式供应链模式建立用户圈层,根据订单需求通过C2B平台完成产品定义、开发、验证,用“预售+定制”的组合形式,为客户开辟现场设计、现场加工的高端定制服务提前锁定销量,实现与用户的互动。
其次是将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引入销售模式,发挥三大资本平台(境内外融资平台、利率汇率平台、跨境外币人民资金池)和三大电商平台(装备材料大宗交易平台、互联网产业电商平台、进出口贸易平台)的优势,推动盈利模式的推动。如苏州大龙网承担“一带一路”跨境电商“引路人”角色,将江苏各城市与沿线贸易城市链接,随着越南、中东、俄罗斯网贸管的运营,大龙网“一带一路、百城百联”战略已完成关键布置。
(六)人才队伍国际化,搭建全球研发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程中,企业以高端项目为载体,搭建研发平台,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开辟人才流入渠道,积极嵌入全球人才网络。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从事跨国经营的专职人员,在工科、理科、商科、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中最少有两种以上交叉学科的教育背景。 目前江苏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团队。比如留美博士与南京耕耘投资有限公司联姻成立南京川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从事磷酸蛋白抗体试剂研发,在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下,在英国设立研发总部,吸纳当地先进的科研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南京川博的成功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创始人注重IRP、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国际规则、商业范式、法律咨询等方面培训,不断增强国际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洁、王磊,2014年苏州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商务信息与调研,2015(3).
[2]张译匀,基于苏州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发展研究[J],工程经济,2015.
[3]巫强、刘志彪,本土装备制造业市场空间障碍分析—基于下游行业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3).